8月29日,随着“书院薪火,家国忠魂”红色文化主题展的启幕,被誉为“大鹏革命摇篮”的王桐山书院焕新开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续写“家国情怀 薪火相传”的新篇章。
▲“书院薪火,家国忠魂”王桐山书院红色文化主题展启幕。
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王桐山书院,曾滋养了袁庚、钟原、蓝造、赖仲元、刘黑仔等一代大鹏英杰。作为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以下简称“广东省临委”)、东江纵队部分革命骨干的启蒙地,今日书院成为大鹏红色文化研学新地标。
革命摇篮 百年书院的前世今生
王桐山书院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由王桐山村开基祖钟鸣瑞创立,设上书房、下书房、讲书堂。大鹏钟氏是当地的望族,家风严谨,耕读传家,英才辈出。书院至第三代钟廷耀荣登国子监太学生始闻名遐迩,时广东布政史杨渭为之题“壁水腾辉”匾。
站在书院展馆三楼,钟氏大宅、宗祠和碉楼的青砖灰瓦尽收眼底,与不远处深圳市红岭教育集团大鹏华侨中学的红色教学楼遥相呼应。
▲传统与现代融合,大鹏王桐山书院焕新。
“5层高的古碉楼,除了用于防卫,也是当时大鹏最负盛名的王桐山书院的一部分。”大鹏新区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德介绍,1921-1925年,书院由归国华侨、名医蓝翼成接掌,引入算学、理化、西洋史、音乐、体育等现代学科,讲述科学新知与国耻民殇,传播进步爱国思想,引领教育新风,成为当地启蒙民智、放眼世界的“名校”。
“这位蓝老师跟学生讲飞机、大炮等西方先进技术,同时也开设‘讲古堂’,讲岳母刺字、文天祥抗元、赖恩爵抗英的英雄故事,弘扬忠勇仁义等传统文化精神。”黄文德表示,“讲古堂”吸引了书院学生及所城等周边村落的孩子前来,其中便有袁庚、钟原、蓝造、钟宝钻、钟宝文、钟宝集以及黄闻、刘锦进(刘黑仔)、赖仲元、戴机、张平、潘清等一批大鹏革命的“追风少年”。
8月29日,书院新展馆面向公众开放,“书院薪火,家国忠魂”红色主题文化展揭幕。展览围绕“家国情怀”主题,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影像等展陈,讲述这个古村落和一座书院、一脉宗族、一代仁人志士的历史。从王母墟的由来到王桐山钟氏斥资兴建书院;从大鹏革命启蒙导师蓝翼成推开西学之窗,到讲古堂开启民智之先河;从东纵赤子以笔为枪高举抗日旗帜,到王桐山钟氏“红色一家人”的故事……
“书院不仅有大鹏红色历史文化展陈,还有图书室、文化空间等,将日常对公众开放,公益服务于当地社区。全新的展馆与书院旧址相得益彰,我们将擦亮王桐山书院品牌,续写书院智识薪火,打造成广东省临委系列红色文化研学新地标。”大鹏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据了解,大鹏新区将以王桐山书院为原点,将王母墟周边各个革命遗址串联起来,从王桐山书院到中共大鹏第一个党支部旧址,从大鹏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陈伙楼,到升起华南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王母墟,最后抵达大鹏革命烈士纪念碑,形成红色研学线路。
纪念碑上镌刻着113名大鹏烈士的名字,除了当年书院学子黄闻、刘黑仔等,还有钟宝集、钟宝文等九个钟姓子弟。“烈士的名字,成为书院展陈中的一张列表,让后人永远铭记。”黄文德介绍,大鹏新区博物馆正与大鹏第二小学、明远高中等学校联合研发红色思政课程,并将与周边中小学校共建王桐山书院课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薪火相传 共建红色文化高地
王桐山书院重放异彩,这背后是大鹏新区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携手共建的一段佳话。
钟姓是深圳原住民的主要姓氏之一,同时作为移民城市,全国各地来到深圳发展的钟氏达二十余万人。为凝聚钟氏族人,鹏城钟氏传统文化研究会于2019年1月成立,致力于宗亲的奖学、敬老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王桐山钟氏后人很多现定居在世界各地,但‘怀忠义’等家风家训仍在传承,凝聚着向上的力量。”东纵老战士钟声之子钟惠坡介绍,近年来,王桐山钟氏后人携手鹏城钟氏传统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推进王桐山书院焕新。“深圳及全国钟氏宗亲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用于书院的修缮,工程历时一年完成。”
同时,在大鹏新区组织人事局、新区旅游发展和文化体育局、大鹏办事处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完成“书院薪火,家国忠魂”红色文化主题展陈工作,擦亮“大鹏革命的摇篮”历史光辉,为大鹏新添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旅打卡点。
自书院启动焕新计划以来,钟惠坡表示“收获了太多的支持和感动”。现定居香港的宗亲钟顺传一家人诚意出让祖屋,为书院重新开放解决了空间拓展难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钟波涛对书院展馆进行全新设计,用心打造成新型博物馆。坪山某科技公司创始人魏巍为王桐山“红色一家人”的故事所感动,支持了书院全套智能化系统,让新技术助力红色故事的现代呈现。“众人拾薪火焰高,我们希望将王桐山书院打造成一处红色文化和精神高地,让后代子孙能够在这里看到钟氏的足迹。把我们的村庄、书院、一脉宗族和一代人的故事讲好,代代传承下去。”
王桐山钟胜一家9人参加革命、2人牺牲。在革命的历史洪流中,涌现了无数像这样的“红色一家人”,他们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条小溪、一眼泉、一滴水,虽然渺小,却永远滚滚向前。“要讲好这些普通革命者的故事,他们是这段历史的一部分。”父亲钟声生前“不要遗忘这段历史”的叮瞩,钟惠坡不敢忘,为抢救这段珍贵历史,他与黄文德共同为这位革命老人做了五六十个小时的口述史,整理成33万字的《红色的足迹—大鹏半岛革命历史回顾》,对大鹏红色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书的第一章写的就是王桐山书院,标题为:一群追风少年。”
▲王桐山“红色一家人”故事备受关注。
作为大鹏半岛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它以“天一涵虚”炮楼格局彰显“文教护国、武略安邦”理念,承载着“耕读传家”传统与大鹏“崇文尚武”的文化基因,是这片山海的文脉根基。当传统文化“根脉”遇到马克思主义“魂脉”,这座传承百年的钟氏家族教育场所,成为近代大鹏革命的摇篮。书院走出去的学子,在抗战时期成为海岸读书会、海岸话剧团的骨干,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沿惠宝海岸线流动演出,宣传抗日救亡,并在后来成为东江纵队的骨干。
“钟氏家风家训的第一条是‘怀忠义’,从家到国,薪火相传,书院学子就是大鹏革命‘燎原’的星星之火。”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毛剑峰为王桐山书院红色文化主题展赋名:书院薪火,家国忠魂。他表示,书院薪火,体现了王桐山书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贯通发展;家国忠魂,则是塑造革命家庭忠诚爱国的家国情怀。
大鹏为何英雄辈出?“书院薪火,家国忠魂”红色主题文化展让我们在历史追问中找到新视角:大鹏半岛的宗族特别重视后代传统文化教育,与王桐书院齐名的,还有大鹏所城赖家怡文楼、水贝村欧阳家的水贝书室等,其中,大鹏所城自带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的基因,涌现了三代五将的赖家、满门忠烈的戴家。“担道义、忧天下”“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等家国情怀早已刻进大鹏人的骨子里。
深圳大鹏红色历史值得“被看见”
当天,王桐山书院红色文化主题展揭牌仪式现场来了一位特殊嘉宾——美国飞虎队员唐纳德·克尔中尉之子戴维·C·克尔先生,他与81年前营救过其父亲的“东纵家人”的后代一起聆听书院故事,并展开亲切交流。
▲美国飞虎队员克尔中尉之子戴维(中)参观王桐山书院,与东纵后代亲切交流。
这是一场跨越81年的历史重逢。1944年2月11日,克尔中尉在执行对日作战任务时战机被击落,受伤的他得到东江纵队接力营救。当天,戴维与东纵后代一起重走父辈们用生命写就的中美友谊之路,并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下抗战盟军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我们今天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东纵第三代温家怡成为戴维当天的随行翻译,“王桐山书院的深厚历史和营救克尔的故事细节,我也是今天第一次听到,这一路走来像在穿越历史,很受触动。”她表示,“我们这一代人也要像先辈们当年那样,接力将中美友谊的故事讲下去。”
营救克尔的故事被拍进不少影视作品。今年8月15日已在院线上映的影片《山河为证》,部分取景在大鹏,通过克尔的独特视角,生动还原这场“接力救援”的场景,展现了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东江纵队在敌后救援盟军、破坏日军补给线的具体贡献,也以国际视角印证了“全民抗战”的凝聚力。
国难当头,临危受命。1943年1月至1945年7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在党中央以及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广东省临委机关驻扎在大鹏土洋村,以大鹏半岛为支点,构建起华南敌后战场的省级指挥中枢,同时也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关键纽带。
历史为何选择大鹏?这与大鹏半岛良好的群众基础、政治基础和地理位置分不开。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同志曾这样回忆:“我们之所以把省临委机关和电台摆在大鹏半岛西海岸的油草棚、半天云、西涌等地,是因为护航大队和港九大队的海上队牢牢地控制着两个海湾的海域,情况紧急时,可以乘上武装船向安全地区转移。”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原二级巡视员黄玲表示,“这里三面环海的121个村落自然而然成为革命的堡垒,加上大鹏半岛直通港澳、连接国际,让这里成为领导、指挥华南抗日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在广东和深圳地区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近年来,大鹏新区组建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专班,着力打造广东省临委遗址红色文化研学基地。据了解,除了王桐山书院的焕新,大鹏正加快推进路东新一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陈伙楼)、电台报务人员培训班旧址(油草棚)等辖区几处红色旧址的升级改造。
像王桐山书院这样有建筑、有人物、有故事的红色遗址,大鹏有127处。“深圳大鹏半岛在广东党史、革命史和抗战史上的作用和地位,长期以来隐藏在历史深处,”黄玲表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这段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这片土地的红色历史和故事值得被看见。”
晶报记者 陈碧霞 通讯员 韩艳 刘赞 陈湘韵/文、图
编辑:周晓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