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战争岁月,烽火连天,浙江大学跨越千山万水,跋涉2600多公里,辗转西迁至贵州省湄潭县办学7年。2018年,脱贫攻坚,战天斗地,云贵高原上的贵州沿河、普安等县,乘着浙江“白叶一号”茶叶帮扶东风,在特色产业路上接续奔跑7年。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不沿江、不沿海;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沿海且多岛屿。在中国版图上,贵州和浙江虽相隔千里,却因文化交融、发展共振,不断谱写穿越时空的跨山越海“互助篇章”。
七年庇护
80多年前,在浙江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谜语,谜面是“浙江大学”——打一个《水浒传》中的人物。谜底为“时迁”,取“时时搬迁”之意。这个谜语背后,是一段关乎浙江大学存亡发展的曲折历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湄潭成为浙江大学的“避风港”。在当初十分艰难的时期,湄潭人民热情接纳了这所著名学府,让她免于战争纷扰。
秋日的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青山如黛,茶香氤氲,湄江碧绿,凉风习习。在县城浙大广场后面,一座红墙灰瓦的院落静静矗立,这里是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多所高校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力主西迁,并于9月21日开始撤离杭州。直至1940年初,浙江大学教师、学生及家属1000多人和几千箱图书,完成了首迁浙西、次迁赣中、三迁桂北、四迁黔北共2600多公里的“文军长征”。
历史已经证明,湄潭7年开启了浙江大学一段辉煌的办学历程。湄潭这座黔北小城,成为浙江大学文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史料记载,湄潭与浙大的相遇,与当时湄潭县长严溥泉有关。1939年2月,竺可桢来到贵阳商议迁校事宜。严溥泉听说后,立刻写信给竺可桢,表示湄潭可以让出文庙、民教馆、救济院等办公房屋。最终,竺可桢决定到湄潭实地探访。他发现一面临山、三面环江的湄潭,在乱世中算是一片“世外桃源”。由此,浙大选择了湄潭。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馆长石立滨介绍,当时的湄潭是一个小县城,人口也不多。得知浙大要来,湄潭成立了“欢迎浙大迁湄校舍协助委员会”,在全县范围腾挪了270余间公房、祠堂、寺庙,再加上一些空闲的民房,共计3万多平方米。
此外,湄潭人民免费提供木材协助浙大师生修建教室和宿舍,并划出土地200多亩供浙大建设实验室和操场……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座西南小城用最朴素的善意滋养着中国的学术火种,让浙大师生在战火纷飞中依然能安心治学。
长期在浙江大学任教的苏中强说,在西迁的艰苦条件下,浙大师生坚持教学科研,学科得到扩展与完善,学生由西迁前的613人增加到2171人,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七年守护
根据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浙大任教而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27人,当时在浙大学习或毕业的学生日后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有25人,还有当时在浙大物理系学习的李政道,日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了学术成就,7年时间里,浙大师生与湄潭群众在多方面结下了深厚情谊。
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院长王岳飞告诉记者,浙大在湄潭的7年时间里,教学、科研、生产实习紧密结合,做了大量的茶叶科研工作,不仅对湄潭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了湄潭茶业的发展,还对整个贵州的茶产业和茶文化及贵州早期的茶叶科学技术活动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贵州茶叶工业化生产与加工,始于当时的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西迁的7年时间里,浙大人兢兢业业从事茶叶科学研究。在茶叶育种栽培方面,他们在贵州开展茶树品种研究,对地方品种进行调研分类,引进外地茶叶品种进行栽培实验,之后从湄潭发端的“茶叶密植免耕技术”,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新发明奖。在茶叶化验分析方面,他们首次在贵州开展茶叶生化成分测定。浙大更是最早在湄潭乃至贵州开展茶树病虫害种类的调查研究,由竺可桢任主编出版的有关茶叶种植病虫知识书籍在这一时期出版。
故事又翻开新的一页。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村民提出,要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西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
湄潭对于浙大的7年庇护,与浙江对于贵州茶产业7年的接续帮扶,两个“七年”在今天形成了双向奔赴、共同富裕的历史交响。
2018年,黄杜村种茶大户宋昌美积极响应,第一批认领了80万株茶苗。她告诉记者,为帮助这些“远嫁”的安吉茶苗提高成活率,她往返于贵州、四川、湖南三省五县“白叶一号”种植基地10多趟,手把手教农户管茶、采茶、制茶、卖茶。
“安吉茶苗在贵州山区已经长成为‘金苗苗’,去年村里的‘白叶一号’基地采摘茶青5.4万斤,加工干茶1.25万斤,总产值达465万元。”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杜高富说。近年来,屯上村通过发展“白叶一号”,引导当地农户增种500亩,扩展茶叶种植面积达2000亩,户均增收1.8万元。
这是一场持续7年、跨越山海的东西协作。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隆强说,黄杜村捐赠的茶苗,已经成为村民的“黄金叶”,如今贵州茶叶种植面积大约700万亩,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茶叶产量30.77万吨,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
武陵山深处的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是“白叶一号”的受益村之一。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勇介绍,“白叶一号”扎根的7年时间里,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4000元涨至14200元,一些外出务工的青年也逐步回村学习种茶。随着茶园面积扩大,中寨镇建起了6家茶叶加工厂。
“现在的黄杜村,茶叶种植户已经从2003年的67户增长到385户,茶园面积也从5700亩扩大到5万亩。”黄杜村村委委员丁建芳说。下一步,黄杜村将深化与志强村等村寨的合作,不断推动茶叶精深加工,让茶产业持续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就在今年8月27日,产自贵州的“湄潭翠芽”“遵义红”标准茶样捐赠仪式,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举行。仪式现场,贵州向中国茶叶博物馆捐赠了“湄潭翠芽”“遵义红”标准茶样。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以茶为媒连结古今中外,是中国茶文化的交流平台与枢纽,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表示,贵州向中国茶叶博物馆捐赠标准茶样,标志着贵州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了重要一步。中国茶叶学会会长姜仁华认为,贵州标准茶样入驻中国茶叶博物馆,在贵州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也象征着浙江和贵州茶文化的深度融合。
山海新篇
深居内陆的贵州与东部沿海的浙江,除了在茶叶产业上不断续写“互助新篇”外,如今还在人才、科技等方面互相取长补短。浙黔两地的发展故事催人奋进,东西部协作的“山海深情”穿透时空。
“现在不用一家人分隔两地了,既可以上班,又可以照顾孩子。每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元工资,感谢铜仁市驻外劳务协作站!”在浙江省永嘉县瓯北街道一家鞋厂内,来自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的务工人员曹利群,对家乡的劳务服务赞不绝口。
3个月前,曹利群一家四口来到永嘉,她的丈夫在建筑工地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曹利群主动找到铜仁市驻温州劳务协作站寻求工作岗位。经过协调,协作站帮她在出租屋附近的一家鞋厂找到穿鞋带的手工活,并且还可以居家工作,她对此十分满意。
近年来,贵州不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加快省外劳务服务网络建设,精准摸排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提升需求开展培训。同时,浙江与贵州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政策扶持等方式,帮助越来越多的“黔妹子”走出大山,在浙江找到了新的人生舞台。
家住贵州省瓮安县的郑继华,去年底参加了“温馨家政·黔程启航”培训班,由政府对接到温州学习。她系统学习了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等课程,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她说,学习期间就有3位雇主有意签约,月薪都超过8000元。
贵州与浙江在医疗等领域的协作也不断结出硕果。2022年10月,在农工党中央与浙江省委统战部支持下,浙江省人民医院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为浙江省人民医院,依托医院为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正式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记者汪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