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蠡湖,是一个四季赏荷的好去处,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醉神迷。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清朝著名文学家、方志学家秦瀛有诗赞曰:“大渲小渲水弯环,大雷小雷云往还。湖光三面翠声阁,只爱杨家管社山。”每至夏日,管社山庄的荷花次第盛开,一如北京北海、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的荷景般“气韵生动”。瞧,粉白花朵交相辉映,引来蜂飞蝶舞。风过无痕,荷塘平静得就像一面偌大的明镜,映照着蓝天、白云、飞鸟,与清荷相映成趣。
暑气渐浓,蝉鸣愈噪。午后信步蠡堤,水鸟翻飞,湖水清澈。凭栏近观,游鱼往来不断,或聚或散,银鳞闪闪,涟漪圈圈,平添了几分静谧。看着荷花满池,荷叶在清风中摇曳,荷杆也随之左右轻摆,绿浪翻涌,荷香沁人心脾,不由让人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身临其境,字字珠玑,不仅给人以宁静的满足,更予人以激情、力量和信念。
夏日的蠡湖偶有骤雨,新雨过后,天朗气清。漫步十里芳径,湖中荷叶婆娑,荷花朵朵娉婷。几只蜻蜓扇动着淡绿色或是浅金黄的翅翼,从这一朵花飞到了那另一朵花上。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碧绿的莲蓬探出水面,微微晃动。一只翠鸟立于莲蓬之上,凝神水面,倏尔振翅疾掠,“扑通”一声扎入水中,碧波粼粼的水面激起细碎浪花,须臾之间,便口衔一条银鳞闪闪的鲹鲦钻出水面,飞向山林深处。
傍晚,满天彩霞染红湖面。走在栈道上,忽见一只青蛙藏在荷叶下,两眼朝天,不一会儿,竟然昂首鼓腮,“呱呱”地叫了起来。这一声未了,便惊动了无数青蛙,应和声此起彼伏——这边“呱呱”声起,那边“咯咯”声应,遥相呼应,好像是在举行一场“醉美荷花”的音乐会。
月上柳梢,波光潋滟。有趣的是,与蠡堤相邻的西堤,虽不长,但景色绝佳。拱桥如虹卧波,古柳垂丝拂水,芦苇随风曼舞。伫立桥头,月光下,那一池田田荷叶,如盖如伞,清风徐来,让我想起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到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于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真实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秋天,这里的野鸭与黑水鸡、白鹭、夜鹭亲密无间,日日在荷花丛中游来游去,时而四处觅食鱼虾,时而振翅击水、追逐嬉戏。荷杆也随之左右摇摆,卷曲的荷叶簌簌作响,仿佛能从中听到岁月的流逝和新生的萌动。
到了冬天,渤公岛的荷花港别有一番景象。水中的一支支荷杆或立、或斜、或折、或卧,似断似连,富有韵律,势若飞动,铁钩银划,俨然一幅意境悠远的狂草长卷。满池残荷,任凭寒风无情的摧残,却依然守着那份“不染”之贞。团团枯叶,时时化作水中倒影,宛若岭南画家赵少昂笔下的“残荷画卷”:那一张张破败的残叶,那一支支饱含着籽实的莲蓬,苍黄的玉茎挺立出不屈的曲线,皱褶的莲蓬释放着澹泊的成熟。它们以残缺的躯体彰显着生命的顽强,无言地铺陈着美的底色……
四时流转,蠡湖赏荷。无论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风华,还是“冬荷独立冰水间,傲骨凌寒显芳华”的深冬气韵,总能引人步入一重又一重美的境界。其间蕴含的生活哲理、审美意趣和历史回响,都早已浸透心灵,时时告诫着自己:“要像荷一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哪!”
作者简介:
奚梅根,从事企业宣传报道工作三十余年,现为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无锡日报特约评报员、无锡市滨湖区作家协会理事。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芒种》《江苏工运》《江苏工人报》《新民晚报》《中国质量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上海老年报》等报刊,其中散文《承德夜市》获江苏省副刊一等奖,《醉读钱钟书》获得无锡日报“写在钟书边上”征文一等奖,《无酒不成趣》获“酒故事”佳作奖,《独邀书香入梦来》获南京图书馆征文二等奖,还发表《不读红楼枉读书》《我与<聊斋志异>》《汪曾祺与吴文化》《品读“书简文学”》《淮安茶馓香》《湖居记》等散文入选《美食情怀》《遇见最美》书中。
来源:滨湖档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