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段时间,我怀着对关中平原风土与历史的向往,踏上了前往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的旅程。可当我真正来到杨陵之后,一个意外发现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里无论是街边的商铺招牌、公交站牌,还是当地人日常使用的地名,“杨凌”二字出现的频率竟跟“杨陵”差不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个地方的地名到底应该叫“杨陵”,还是叫“杨凌”?难道大家都犯了相同的笔误,不约而同地写错了地名?事实上,“杨陵”与“杨凌”并非谁对谁错,而是同一地域在不同语境下的两种规范称呼,背后藏着一段与行政沿革、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故事。
首先说“杨陵”。作为陕西省咸阳市下辖的行政区,“杨陵”的名字带着厚重的历史印记——其辖区内坐落着隋文帝杨坚的泰陵。这座庄严肃穆的帝王陵墓,不仅是当地重要的文化遗存,更成了地域命名的核心依据,“杨陵”二字也由此承载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渊源,是行政区划层面的正式名称。
但特殊之处在于,“杨陵区”虽名义上隶属于咸阳市,实际管理却由“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示范区”)负责,这也让“杨凌”逐渐成为更具传播度的称呼。时间回溯到1997年,国家在原杨陵区的地域上设立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这是一个正厅级的省政府直属派出机构,手握地市级行政管理权与省级经济管理权,地位特殊且重要。
作为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从诞生起就带着“开创性”的标签。而原有的“杨陵区”则转为县级单位,整体隶属于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管辖。简单来说,“杨凌示范区”是更高层级的功能区概念,“杨陵区”是其下辖的行政区,二者地域范围重叠,本质上指向同一个地方——这便是“杨凌”与“杨陵”两个不同地名并存的重要原因。
也正因如此,在日常非正式场合中,无论是使用“杨陵”还是“杨凌”,当地人都能明白所指,无需过分纠结用字差异。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片土地上还矗立着一所特殊的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国内少有的“不在城市中心辖区”的985、211双一流大学,它不仅是杨凌的“智力核心”,更凭借强大的农业科研实力与人才储备,为杨凌示范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杨凌与“农业高科技”深度绑定的重要标志。
自1997年建立至今,二十余载的时间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砥砺前行,在农业科技创新、良种培育、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领域交出了亮眼的答卷,不仅推动了当地发展,更成为后续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的“范本”,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有趣的是,即便“杨陵”与“杨凌”的渊源颇深,据说不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若被追问二者的具体区别,也未必能清晰地讲明白——毕竟在生活里,这两个称呼早已融入日常,无需刻意区分。
那么,你是否曾来过陕西咸阳的杨陵区?你是更习惯叫它“杨陵”,还是“杨凌”?你知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坐落于此,也了解“杨凌示范区”的特殊地位吗?对于这两个“读音相同、用字不同”的地名,你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与见解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