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吉山村羊枣居住旧址 本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魏兴谷 摄
永安吉山村抗战文化出版纪念园“星光大道”成为打卡地标。 本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魏兴谷 摄
在永安博物馆,人们参观抗战时期永安的历史画面。本报记者 游庆辉 通讯员 魏兴谷 摄
1938年5月,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永安成为战时福建省会,长达7年半之久,随迁而来的机关、学校、团体机构达100多个。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大批著名作家、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员云集永安,组成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他们以笔墨为枪、以音符为刃,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永安由此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文化中心重庆、桂林齐名。
炮火下的小城因人文荟萃而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其抗战文化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涌现了改进出版社、东南出版社等39家出版社、19家印刷厂、15家书店。出版物之多、作者阵容之大、作品战斗力之强、思想斗争之激烈、影响区域之广,蔚为大观。学术界曾用“五城”来概括战时的永安——“宣言发布之城”“新闻出版之城”“戏剧音乐之城”“烽火教育之城”“光复台湾之城”。
中共党史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将永安誉为“中国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