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遗址
一路繁花
南高村口
幸福生活
花溪靓景
二号古宅
古院剪影
襄汾县景毛乡南高村,一座曾被晋商文化浸润的古朴村落,如今因花溪营地的兴起而焕发出新的活力。这里不仅是刘笃敬故里的文化地标,更成为襄汾县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典范。绿树掩映之间,宽阔的草坪上点缀着星罗棋布的天幕帐篷,农民擂台赛引来阵阵掌声。游客在帐篷下享受烧烤与歌声,孩子们在潺潺溪水边嬉戏奔跑,蓬勃的生机在这里尽情绽放。历史与当代在此刻和谐交汇,传统与现代相融共生,这座村庄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营地聚人气
家门口就业稳
溪水淙淙,游人穿梭其间,或悠然遛娃,或放声歌唱,或嬉戏打水仗,尽享自然之趣。8月29日,夜幕徐徐降临,襄汾县景毛乡南高村的花溪营地却方才点亮属于自己的热闹。霓虹闪烁,美食飘香,歌声与欢笑交织成一片,浓郁的乡村“烟火气”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在夜色中感受多彩与惬意。
这个刚刚“满月”不久的避暑地,已成为周边市民带娃休闲的热门选择。自7月26日正式迎客以来,花溪营地日均接待游客约1000人,周末可达1500余人次。带着孩子前来游玩的市民王爱琴称赞道:“这里生态环境好,安全设施也到位,我们做家长的很放心。孩子在舞台上唱歌,我们在旁边烧烤,真是暑期里一段难得的惬意时光。”营地持续火爆的场面,正是襄汾县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南高村在襄汾县委县政府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依托本地资源整合乡村特色,积极开发旅游项目、加强宣传推广、举办多样活动,逐步走出一条“生态+旅游+振兴”的发展路径。
据营地负责人刘晓强介绍,营地还专门开辟了30亩专属菜园,保障蔬菜的原生态供应,并通过直播等方式扩大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花溪、来到花溪。正在就餐的游客赵海涛表示:“我在短视频平台看到这里的直播,被吸引过来。确实名不虚传,吃的都是新鲜有机蔬菜,玩的是纯天然景观,这在大城市里根本体验不到。”
“要让文旅‘活’起来,得靠活动‘聚’人气。”刘晓强说。位于营地中央的农村大舞台自开业以来,通过每日擂台、周擂台和月擂台赛,已陆续评选出周冠军李红光、武俊丽、李玉华等人。村民刘会清激动地表示:“这个营地办得真好,让老百姓有了展示才艺的地方。周末来看表演的人特别多,村里从未如此热闹过。”
接下来,花溪营地将联动全县210个行政村,推出更多农民才艺展演和主题文旅活动,持续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与此同时,营地也为本村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64岁的李秋燕和61岁的秦永旗,分别在营地做保洁和保安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李秋燕一边打扫一边笑着说:“以前从没想过我们这样的年纪还能在家门口上班,现在每月有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家庭,真是特别好。”
据了解,花溪营地占地300余亩,以宽阔的绿色草坪和圆形舞台为核心,划分出露营区、烧烤区、餐饮区、演艺区、垂钓区、亲水区、儿童乐园等多个功能空间,既保留了恬淡宁静的自然趣味,也融入了市井烟火的热闹氛围。30多顶天幕帐篷散落于林溪之间,静谧餐区邻水而设,让游客享受不受扰动的惬意时光;整体场地还可灵活用作大气别致的草坪婚礼区,功能多样、体验丰富。刚在此举办团建活动的企业员工李晓婕称赞,公司特意从城里开车过来组织活动,这里的场地设计很有特色,不同区域互不干扰,又能共享整体氛围,确实是一处团建聚会的理想场所。
现在的花溪营地,夏季可感受凉风、露营烧烤,冬季能入驻蒙古包品尝火锅,四季有景,活动纷呈。南高村将继续依托旅游资源,聚焦乡村游、周末游和假日经济,推出更多优质产品与线路,努力打造具有襄汾特色的农文旅IP,让周边人气旺起来、市场热起来、消费火起来,真正树立起乡村振兴新形象。
老宅变民宿
老故事焕新生
村外有浪漫时尚的花溪营地,村内闻名遐迩的“笃敬故里”吸引着八方来客。每逢节假日,南高村古朴的石牌楼下总是车流不息,来自周边地区的游客穿梭于青砖灰瓦的民居大院之间。他们举起手机拍摄碑刻细节,驻足端详精美雕工,在这个被誉为“平阳首富”的晋商故里,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我这次既是慕名参观,也是专程来学习历史文化。”游客晋学峰一边用手机拍摄碑刻照片一边说,“这里不仅能学习晋商文化、了解身边的晋商历史,还能近距离观摩名人碑刻书法,收获非常大。”
作为原太平县四大商业家族之一——“南高刘家”的发祥地,南高村至今仍保存着众多令人惊叹的历史遗迹。董其昌所书“昼锦堂记”书法石碑、“刘公德行坊”石牌楼、“乐善好施”坊、北门堡等古迹与村庄有机融合,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共同构成了“笃敬故里”这一文化名片的深厚底蕴。
南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跃亭介绍:“刘家特有的晋商诚信文化与孝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南高刘氏不仅是名门大户,更是近代工农商学全面发展的巨商望族,鼎盛时期拥有宅院1250间、家仆300余人、土地3000余亩、工厂商号店铺300多家,创下了山西乃至全国多项“之最”和“第一”。
晋商领袖刘笃敬是南高刘家的杰出代表。这位被《山西通史》誉为“近代山西民族资产阶级楷模”的历史人物,曾领导支持“争矿运动”,开创了山西煤炭、电力工业和铁路交通发展的先河,在清末民初实现了从传统晋商向近代实业家的成功转型。也正是这位历史人物的深远影响力,为南高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重要支撑。
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南高村乘着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的东风,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径。近年来,该村对刘家部分老宅、文物古迹和北门堡进行了修复保护,建设了刘笃敬展览馆、刘氏文化一条街系列浮雕,同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安装电子屏3个,完成街道外立面维修和街巷电线网线整治,实现通村道路、环村路及村内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和亮化。
为打造“笃敬故里”文旅品牌,南高村创新推出“住宿+研学+游玩+观赏”一体化旅游服务模式。通过打造“探寻晋商文化,遇礼笃敬故里”主题民宿,盘活村内闲置院落20余座,目前已改造完成3座民宿小院,其中爱心小院已投入运营。这些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民宿项目,有效带动了村内餐饮服务业发展,可解决100余人就业,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提高了村民收入。
随着辖区内相关企业关停,原企业的办公区及人工湖已移交南高村集体所有。村“两委”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文旅三标”的发展定位,正加快推进村集体文旅产业的设计、开发与建设。苏跃亭表示,下一步将建设“光伏长廊”实现发电自用,仅此项每年就可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同时,充分利用闲置工业用地,实施南高传奇、凌空廊、儿童游乐场及烧烤区等项目,目前前期手续已基本办结。
如今,走进南高村,游客不仅能欣赏古朴高大的石牌楼、古色古香的民居大院、保存完好的历代碑刻,还能通过一幅幅沿街壁画了解南高村的悠久历史,在文化气息浓郁的街巷中感受晋商精神的独特魅力。这些历经沧桑的文化珍宝,正通过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持续推动南高村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规矩立新风
艾草链生“黄金”
当阳光掠过南高村的古建牌楼,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村民曹建华推开家门,走进明亮整洁的厨房。他轻轻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淌——“如今做饭在屋里,淋浴间也装上了热水器,洗澡再不用出远门。”他一边忙活一边感慨,“这日子,过得踏实!”
这份踏实,源于南高村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投资100余万元建成集中供热站,实现全村免费供暖,每年为村民节省取暖费90余万元;通村路、环村路、大街小巷全部完成硬化、绿化和亮化;78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礼堂和450平方米的LED文化广场相继落成;水网、电网、暖气和4G网络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85%以上……
然而比“面子”变化更深刻的,是“里子”的蜕变。“婚丧嫁娶,一律节俭办事,不得超标”——这条写进村规民约的规定,起初让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红事只能12个菜,白事仅6个凉菜加一碗烩菜,这样能行得通吗?
“从我做起!”刚刚获评省级劳动模范的村带头人苏跃亭率先垂范。他带领村干部一次次走进村民家中,讲事实、摆道理。遇到一时难以沟通的群众,便请其亲朋好友协助劝说,甚至动员子女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到把思想工作做通。
如今,勤俭节约已在南高村蔚然成风。村民们纷纷感慨:“人情味一点没少,负担轻了,风气正了!”
在邻里矛盾调解中,村干部同样付出真心。村“两委”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一次次上门沟通。即便吃过闭门羹、碰过冷脸,他们也从不气馁,常常采用“迂回”战术,请与当事人关系好的亲友帮忙劝说,直到矛盾圆满化解。
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南高村特别注重文化浸润。依托晋商诚信文化与孝道文化,村里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培训,评选“文明之星”“孝老爱亲之星”“好婆婆”“好媳妇”,引导村民传承重实业、重教育、重孝道的传统美德。
每天中午,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都会踱步来到爱心庭院,享受免费午餐。这里已成为老人们的乐园,他们吃饭、下棋、聊天,安享晚年。子女们放心,老人们开心,孝老爱亲的美德在这里照进现实。
村民日子越过越舒心,产业发展也紧跟步伐。面对辖区内企业关停的挑战,南高村主动出击,将原企业征用的千亩土地转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村里成立金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谋划实施千亩艾草种植项目。
土地平整、农机购置、节水灌溉建设……在苏跃亭的带领下,村里已投资15万元完成土地平整,投入30万元购置拖拉机、翻转犁等设备,并成功争取到“千万工程”项目资金50万元。下一步,村里计划充分利用原企业移交的1万立方米蓄水池和引水管道,新建提灌站,铺设田间管网,实施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
站在艾草种植基地里,村民张清晋轻抚长势喜人的艾草,信心满满地说:“跟着村委干,我们心里有底。看着村里一天一个样,发展越来越有底气!”首茬艾草预计每亩年产1500公斤,纯收入2000元以上,可为集体增收200余万元。到2025年,村里还将实施艾草深加工项目,开发艾茶、艾条等产品,预计每亩可再增收1000元。
每到傍晚,欢快的音乐声在村广场响起。邻里街坊纷纷走出家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在硬化路上追逐嬉戏,不远处的艾草田在微风中泛起绿波。这个曾经的普通村庄,如今已是“省级卫生村”、“市级文化示范村”和市县两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今日的南高村,从文明新风的滋养到集体经济的壮大,从古建保护到生态开发,正用实干精神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持久而动人的时代光彩。(来源:临汾日报 祁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