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学术引领+创意实践+科技融合”的创新模式,为市民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系列活动包括主题研学夏令营、专题展览、文体旅商融合项目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讲坛等,累计服务市民超5.6万人次,成为这个夏天宝安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研学体验:跨越古今沉浸探索
依托“寻迹华夏——中华文明溯源图片展”和“匠耀湾区——宝安工匠专题展”,博物馆推出“寻古探今:穿梭文明与时空——2025文博研学夏令营”以及企业职工亲子夏令营两大研学营,累计举办研学活动19场,深受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
研学课程覆盖“史前文明探索”与“现代科技体验”两大维度,将考古实证与创新表达完美结合。活动内容包括“仰韶彩陶·史前纹样冰箱贴DIY”、“红山玉龙·神韵再造体验”、“探源纹饰·古玉配饰雕刻”、“文明印记·探源文物手账创作”、“‘金’彩智造·科技赋能金箔画体验”、“智能未来·声控机器人DIY”以及“机械奥秘·齿轮转动模型制作”等丰富多彩的实践项目。这些课程不仅让青少年亲手体验古老工艺的制作过程,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使参与者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现代科技的无限魅力。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玩乐中学到了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博物馆还在临展厅设置了集深度阅读区、影音播放区、互动体验站于一体的中华文明溯源学习体验中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感官的学习环境。整个暑期,各场研学活动与学习体验中心累计服务市民约30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专题展览:多元呈现 多点开花
暑期期间,博物馆举办多个精品展览,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选择。
“寻迹华夏——中华文明溯源图片展”通过大量珍贵图片和史料,系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展览期间,市民可自由观展,也可通过团队预约参观定制讲解服务。该展暑期提供讲解服务69场,其中志愿者定点讲解67场,累计接待参观市民超5000人次。
“四海一脉——宝安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展品,讲述宝安华侨华人的奋斗历程和家国情怀。展览期间提供讲解服务106场,累计接待参观市民约3000人次。
“匠耀湾区——宝安工匠专题展”展示宝安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精神,提供讲解服务12场,其中志愿讲解3场,累计接待参观市民2000人次。
“素壁生辉——宝安古建筑壁画专题展”则带领观众领略宝安古建筑壁画的独特魅力,累计接待参观市民超2000人次。
此外,博物馆还将文化展览延伸到公共空间,在深圳机场码头巡展“城市印记——劳务工插画展”,累计接待参观市民超2000人次,让更多的市民和旅客有机会接触到宝安的文化艺术。
文体旅商:跨界传播 融合创新
博物馆与深圳航运集团合作,在“海上彩虹号”游船上推出了“小小讲解员”定点讲解服务,数十名小小讲解员登上游船,为游客讲述宝安历史故事,提供定点讲解40场,服务游客超3000人次。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了解了宝安的历史文化。
据悉,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博物馆与深圳航运集团共同打造的“奇迹伶仃·海上博游”主题航班活动延续至整个暑期。航班以宝安历史建筑元素营造氛围,游客可在航班上参与劲舞粤港潮、经典猜猜猜、深圳大摸底等丰富活动,观看杂技与舞蹈表演,参加有奖互动,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海上文化之旅。期间,区总工会、区劳模工匠协会、深圳市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及博物馆还联合举办“榜样伴航 探秘深中”劳模工匠亲子研学活动,通过劳模工匠的亲身讲述和实地探访,让青少年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力量。
高端讲座:文明溯源 深化认知
8月30日,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七期——潮起东南:从河姆渡到井头山考古解读“中国海洋文化”之源。讲座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孙国平做专题讲座,深入解读了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讲座以“线下讲座+线上直播”方式进行,累计观众达3.6万人次。
讲座结束后,博物馆还配套举办“耒耜密码:河姆渡稻作文明亲子拓印工坊”,40余名市民通过“触觉(拓印操作)+视觉(纹样观察)+听觉(故事创作)”的多感官体验,学习感悟河姆渡文化的独特魅力。参与者纷纷表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古老的历史文化变得更加生动和亲切。
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暑期系列文博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博物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博物馆正在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空间和精神家园。未来,宝安博物馆将继续深化“学术引领+创意实践+科技融合”的模式,推出更多优质的文化活动和展览,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助力宝安区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潘莹瑜 通讯员 彭艳艳 袁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