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围场县城航拍。
围场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
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陈志洋 通讯员王东岭)近日,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山湾子乡热水汤村的汤泉民宿内,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厨师们循着传统手法,精心烹制烤羊排、农家一锅出、御膳一品鱼等特色菜肴,这些裹挟着乡土气息的美味,已成为吸引京津、辽宁、内蒙古、福建等地游客前来的“舌尖招牌”。
“投资100万元建起这处民宿,能同时接待40余人就餐、30余人住宿。靠着这汪温泉,咱在家门口就把‘旅游饭’吃得香!”民宿负责人徐涛话语间满是喜悦。在围场山湾子乡,像汤泉民宿这样的经营主体不在少数,它们正让“温泉经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的富民引擎。
山湾子乡的温泉故事,藏着百年传承的深厚底蕴。这里曾是清朝“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的“巴尔图围”,蒙古语中“巴尔图”意为虎,相传因当地曾有猛虎栖息而得名。自开围百年来,满族、蒙古族农牧民就有到热水汤温泉洗浴疗疾的习俗。如今,这汪常年保持75摄氏度的高温弱碱矿泉,因富含氟、锂、偏硅酸等矿物质,达到“有医疗价值浓度”标准,成了远近闻名的“天然疗养池”。
“暑期客房天天满,每个房间都配有独立泡池或淋浴,设施齐全又干净。”在水一方酒店经理张志永介绍,游客的持续涌入,不仅带火了当地民宿酒店,更让村民们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山野间的山野菜成了餐桌上的珍品,农户自家种养的土特产摆上销售摊位,手工工艺品、交通运输等外围产业也随之红火,形成了“游客来、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如今抬头是‘天空蓝’,放眼是‘生态绿’,开窗就能见景。我们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发展温泉产业的同时,同步推进牛蛙四季繁育基地建设,培育中草药、杂粮、改良牛羊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九衢山湾’产业品牌逐步形成规模,‘温泉+农业’的融合发展格局愈发清晰。”山湾子乡党委书记白冰表示,该乡始终坚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山湾子乡的蝶变,正是围场以旅游产业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围场立足“生态+文化”双重资源禀赋,着力构建全季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从“一季游”向“四季旺”转变。
夏季的围场,是名副其实的避暑天堂。依托凉爽气候与优质空气,精品民宿、露营营地、森林徒步等业态次第兴起,多条避暑纳凉精品线路将森林草原的诗意风光串联起来;春秋两季则是体验经济的主场,春季万亩映山红漫山遍野、铺就锦绣,秋季塞罕坝、五道沟层林尽染、色彩斑斓,草原骑行、摄影采风等“生态+体验”项目,精准吸引着摄影爱好者与户外运动群体;冬季的围场更具独特魅力,“一冷一热”资源优势持续释放——雪地穿越、冰上演艺、雪地摩托等冰雪项目激情上演,温泉资源开发同步推进,“冷资源”与“热温泉”碰撞出冬日经济新火花。
在丰富文旅供给、推动农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围场还将目光投向空旷的乡村广场,把承载大众记忆的夜间露天电影、地方大戏,升级为十里画廊森林音乐季、牛文化美食节等系列创意活动,让游客的体验更显多元立体。与此同时,围场持续擦亮自驾旅游品牌,精心打造穿越自驾线路,串联自然风景与民俗文化场所,联动沿线乡镇策划民俗体验、冰雪温泉等主题活动。独特的主题车标、热血的重机巡游、热闹的音乐会……一系列特色活动不仅让“自驾天堂木兰围场”的金字品牌愈发响亮,更让沿途乡村借着“打卡经济”实现增收致富。
从特色产业培育到文旅品牌升级,围场正以旅游为笔、以生态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不断描绘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图景。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