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秋,总是让人神往。
虽然赏秋大军源源不断开向婺源,但我还是坚持要推推婺源的秋。是满山红红火火的“晒秋”,是江南水墨氤氲的秘境,也是一碗吃三省的美食圣地。
登高·晒秋
始建于明代中叶的婺源篁岭古村,在2008年之前,是一个“半空心化”濒临消亡的古村落。而今,每逢秋高气爽,这里却是婺源最热闹的地方。
作为旅游景区,虽然一年四季皆有“晒秋”,但是真到了秋天,是最有意境的。
挂满枝头的柿子熟了,黄澄澄、沉甸甸的,与背后的青瓦白墙相映成趣,似一幅徽派水墨画。古人的水墨画不仅写意,而且写实。
婺源篁岭完美修缮出最繁荣的一面,这是古村落的精华之作,完美满足对依山而居,临水而建的向往,一条小溪从山头流向山脚,这就是世世代代相传的世外桃源。
春天,这里有成片的油菜花田,秋天,这里有满山的“秋意盎然”。这是一个多来两次都不会腻的地方。
婺源的风景区有11景点5日的通票,这是一个可以慢慢玩的地方。东线有李坑-汪口-江湾-晓起-江岭-篁岭(篁岭不包含在通票中),北线有思溪延村-彩虹桥-严田-灵岩洞-石城,而西线主要就是文公山。
一代理学大师朱熹(朱文公)的祖墓在此,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朱熹回乡省亲时亲手在其祖墓周围按八卦布局栽植了24棵杉树,后人故称此山为“文公山”。
在文公山下参观完纪念馆,就沿着古老的山路,登高望远,相较于篁岭的缆车直通古村,爬文公山颇费体力。
艺术·文化
113座明清古祠堂、28栋古府第、36幢古民宅和187座古桥,拥有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30个传统村落。坐拥如此多的明清古建,婺源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
婺源的面子,是艺术。
这儿就是徽派建筑大观园,随处可见美术学院学生在此写生,笔下的古典中国画,让人驻足围观。
婺源的里子,则是文化。
婺源的村落并非千篇一律,每个村落都有其个性,关键是每个村落才子辈出,底蕴深厚。
李坑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村落,人气旺盛,商业化也会更浓一些,反差感在于建筑的古朴感,又是那么强烈。
村口大黄,已经度过了许多个春秋了。游客纷沓而至,大黄见怪不怪,悠哉趴着,任由游客拍照,反正也不怕侵犯肖像权。
我喜欢李坑的热闹,成规模的建筑吸引到的游客流量也是最大的。
一条溪河穿村而过,两旁的房屋挂满了灯笼。来来往往的游人虽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但两旁的商铺和饭馆也为兴隆的生意高兴。
李坑有一登高处,可俯瞰全景。三四层高的小楼密密麻麻,背后的山坡上隐藏着不少的风景。远处的高铁穿过是点睛之笔,这是一幅融合了现代与古典文明的画面。
汪口是一个越往深处越有惊喜的地方。
村口看上去并不怎么古朴,但是越往里走,那狭小的巷子,重新修缮的门墙,越觉得在走一条从今至古的路。
最后的惊喜在于俞氏宗祠,这是一处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宗族祠堂建筑,以木雕细腻闻名。仔细观摩下,精美绝伦。
进入此处,只需抬头仰望,看那梁枋、斗拱、脊吻、檐橡等处均雕工细巧,纹路清晰可见毛发。
每一面都有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看上去栩栩如生,立体感十足。
江湾有些修葺一新,原址重建或是旧址翻新较多。我开始漫无目的,走马观花,直到……
走到了江湾中心小学,生活与景区融合了。
当我走到江永纪念馆的时候,发现简介为:“一生蛰居乡里,教书为业,但著作宏富。”
一身才华,不为功名利禄,虽蛰居乡间,事业终有成。
晓起则分上下两村,上村进,中间走过一公里的田埂,才能到下晓起。
村景也会越来越原始,越来越有意境。
下晓起以水景和古树为特色,现存唐代古井及树龄1500年的“晓起神樟”。
村子最里处有一宗祠,这里面也是出过大人物的。
思溪延村实际是由思溪村与延村组成。
思溪多古迹,延村则是原生态的村落。
每家每户皆有家训,家训是文化底蕴的体现。
外表是古香古色的徽派古建,里面则装修成古风的院落。
一只慵懒的狗躺在院门口的地板上,偷得浮生半日闲。
村里多老物件,还有一块皇帝御赐的七叶衍祥的銮金匾额,这背后蕴含着清代皇帝对家庭和睦、几代同堂的深厚期望。
村子外面的晚稻熟了,丰饶而祥和。在思溪延村就算住个几天,也不会腻的。
彩虹桥位于清华镇上街西端,别具特色。
来这里主要看这座保存完整的古廊桥,不过意外的惊喜是后山上有一座彩云古寺。
古寺见得多了,但是全国唯一的徽派建筑古寺,独此一家。
村落之多两日看不尽,还得多来几次。
一碗吃三省
地处皖浙赣历史交界的婺源,美食上兼具三省风味,各地游客皆能找到自己所好。
粉蒸菜为婺源一大特色。
但如果仅仅是粉蒸肉,则不算稀奇。
当我看到粉蒸黄丫头的时候,就连连称奇了。
黄丫头为黄骨鱼,肉嫩味鲜,其他各地多为下火锅或汆汤,在这做成一道粉蒸菜。
“米麸”并非铺天盖地而是恰到好处地包裹住了黄丫头,如一层曼妙轻纱,鱼身在“米麸”的“保护下”,保留了鲜甜和完整,夹起一条放入嘴中,吐出“主骨”,滋味欢快在嘴中畅游。
南瓜花酿,朵朵饱满包裹的是足足的诚意,厨子显然是调味的好手,油而不腻的肉馅与脆嫩爽口的南瓜花配合的天衣无缝。
古徽州一府六县,婺源曾为徽州一县,风味多几分徽菜范儿不足为奇。
徽菜有一道名菜为臭鳜鱼,在婺源的民间菜馆,则把微发酵的臭鳜鱼与江西的辣结合到了一起。
辛辣缓解了臭鳜鱼的味,发酵的滋味与辛辣融合成更迷人的风物。
婺源多山区,特产笋,干笋、鲜笋皆有,与腊肉同炒,下饭一绝。
爆炒腰花里面放一些小蒜粒,那就更偏江西小炒的风范了。
“无菜不蒸,无蔬不糊”,婺源的糊菜是把米粉与切碎的蔬菜和素菜煮成糊状。
糊豆腐一上,让我想到了江苏高邮市的汪豆腐。
糊豆腐里面还烧有香菇、笋干、猪油渣,香菇的香、笋干的脆、油渣的润、豆腐的嫩被磨成粉的糊糊融为一体,我隐约吃到了一丝江浙的鲜甜。
荷包鲤鱼,看似观赏鱼,实则是一道喜庆菜,圆鼓鼓似荷包,烧起来贼鲜甜。
临了走了,来一碗牛骨粉,牛骨粉流行于鹰潭、上饶一带。
牛骨粉下肚,吃饱喝足满意而归。
婺源的秋之旅,真是眼睛、脑子和肚子,一个都没被亏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