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38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0个词条
刷到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壁画被投诉的新闻时,怎么看都觉得荒诞:
纪念馆墙上还原鲁迅夹烟姿态的画像,被一游客指责是在给孩子传递不良引导,投诉到浙里办平台,还发布在了个人社交账号上。
这条投诉一出,网友们的质疑和调侃立刻掀翻了桌子:
有人认为这是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先生抽烟是真实生活痕迹,没必要上纲上线;
也有人附和投诉者,觉得景区的确该弱化吸烟动作;
更有人提出质疑:家里人抽烟都不当回事,鲁迅先生抽烟能误导孩子?
能不能改,要不要改,还得取决于有关部门的态度,但这种一言不合就投诉,要求全世界迎合自己的风格,实在是太让人窒息了。
我只能说,这件事情的荒谬程度,不亚于今年七月某景区被迫给驴套上遮羞罩的事情。
有游客投诉景区的驴“穿着暴露,隐私部位裸露太过明显”,要求景区立即整改,否则就发帖曝光。
结果您猜怎么着?景区迫于压力,连夜给驴套上了遮羞罩!
网友辣评:“本来不显眼,这一套反而更扎眼了,想不看都难!”
你说你不琢磨着把自己的思路理干净,把自己的眼界放宽,把自己的境界提升起来,难为鲁迅先生干啥,难为人家驴干啥?
可玩笑背后,藏着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世界的包容度变得这么低,以至于一句不合心意的话、一个不符合“自我标准”的场景,都要靠投诉来“纠正”?
这种动辄上纲上线的风气,好像正在悄悄扭曲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让本该多元的社会,渐渐被“一刀切”的评判裹挟。
01
别让“我觉得”,变成“所有人都该觉得”
其实,判断一件艺术作品是否有误导成分,本就需要成年人具备基本的辨别力,既要能区分历史场景与现实行为的边界,也得能理解还原细节与传递价值观的区别。
鲁迅先生夹烟的姿态,是他身处那个场景思考时的真实印记,背后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内核,而非投诉者口中的吸烟示范。
可这位投诉者显然忽略了这种深层逻辑,只盯着单一动作下结论,本质上是自身辨别力不足,却将这种局限转化为对公共文化场景的苛责。
这是不动脑子的本末倒置。
总有一些人,把自己的看法当成世界的标准,看到不符合预期的事物,先想到的不是理解或包容,而是想用指责和投诉等方法,把一切拉到自己的舒适区里。
他们看不见鲁迅画像背后,先生以笔为刃、唤醒国人的精神力量,只盯着抽烟这个动作;
他们看不到景区里驴作为动物的自然状态,只纠结于自己眼中的“不妥”。
一个人的格局,藏在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里。
成熟理智的人,懂得“我见未必是全貌”,可总有人把“我见即我想,我想即正确”当成真理。
先生抽烟,是那个时代文人思考时的常见习惯,是他在灯下写就《呐喊》《彷徨》时的陪伴,还原这个细节,是对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尊重,而非传递不良引导。
若为了迎合部分人的敏感,把先生的烟换成拳头、把文章里的酒肉全部删掉,那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被美化到失真的符号。
这种以自我喜好定对错的逻辑,就像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东西,最后只会把世界量得越来越窄。
你的不舒服,不该成为改变世界的理由,更不该用投诉当武器,把世界缩成只符合你心意的小圈子。
02
“有事发疯”是自保的底气,不是任性的资本
近几年,好像很多博主都在宣扬一种心态:“凡事别内耗,有事就发疯。”
这话本是给那些习惯自我反思、过度委屈自己的人提个醒——该维护自己权益时别手软,别总把错归到自己身上。
可偏偏就有人把这句话学歪了,当成了自己为所欲为的圣旨:
遇到一点不合心意的事,不沟通、不体谅,先投诉再说;出了问题不找自身原因,先把责任推给别人。
甚至,他们还把“发疯”当成厉害的证明,觉得“闹得越大,越能占到便宜”。
可有理不在声高,他们在逞一时之快时似乎忘了,有事发疯的初衷是保护自己不被欺负,而不是欺负别人来满足自己。
医闹事件,屡见不鲜。
前段时间一男子到中医馆就诊,结束后却对着接诊的老中医大声呵斥,语气激动地指责老中医诊脉过程中下手过重,导致自己手臂被按红,不仅要求老中医当场道歉,还索要赔偿。
老中医解释说自己并非刻意用力造成伤害,可男子根本不听,反而越说越激动,音量也越来越大,引得馆内其他患者纷纷侧目。
一旁的年轻医生们见状,实在看不下去,便上前劝解,希望男子能冷静下来沟通。
没想到,这番劝解反倒让男子来了劲,他指着老中医喊道:“不是故意的就完了?过失杀人还得判刑呢!”
当越来越多的人用发疯代替思考,用指责代替辨别,不仅会让合理自保的空间被挤压,更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流失。
叫嚣的男子为了“自保”,把发疯当成了胁迫他人顺从自己的工具,把小事闹大,既浪费了公共资源,也暴露了自己的偏执。
真正的自保需要基于事实与理性,而非情绪的失控。
把自保变成乱闹,把投诉变成武器,最后只会让自保变了味,也让原本该互相体谅的社会,充满了对立与戾气。
03
别让戾气绑架社会,想要风气正,得先做有担当的人
关乎投诉问题,总有人把责任推给“社会影响不好”“会误导孩子”这类泛泛的理由上。
可仔细想想就能明白:孩子会不会被误导,关键不在“画像”或“驴”,而在家长的引导;
社会风气好不好,关键不在“有没有让人不舒服的场景”,而在每个人是否愿意多一点担当和理解,少一点指责和抱怨。
家门口的幼儿园,曾收到过一个奇葩投诉:“路边的梧桐树掉叶子,我家孩子会过敏,得把所有树都砍掉!”
幼儿园负责人接到投诉后,觉得又无奈又好笑,只能耐心向这位家长解释,希望过敏问题能通过戴口罩、避开路段等方式来解决,因为一个孩子的过敏砍掉所有树,实在是因噎废食。
可这位家长依旧不依不饶,声称“孩子的健康最重要,其他都得为这个让步”,甚至表示若不解决,就会向更高层级的部门继续投诉。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没人会为了她的一己私欲浪费人力物力,这件事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其实,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不需要我们把世界过滤得一尘不染。
鲁迅先生画像里的烟,也不是什么不良引导,而是告诉孩子:看,伟人也有烟火气,历史人物不是完美的符号。
我们总期待一个“完美”的社会,却忘了这个社会的样子,是由每个人的选择决定的。
遇到不合心意的事,别急着“投诉”,先想想“我能不能做些什么”;觉察到自己的“敏感”,别急着输出,先想想“我能不能多一点包容”。
真正好的社会风气,从不是靠投诉投出来的,而是靠每个人的担当和思想,一点点养出来的。
04
写在最后
一个人的成熟,在于他能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也能接纳世界的不完美。
我们反对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是拿自保当任性的借口,是用戾气代替担当的逃避。
我们期待的,是多一点对历史的尊重,多一点对他人的体谅,多一点对生活的包容。
我们想要的,从来不是一个被过滤得只剩一种声音的世界,而是一个能容纳不同、尊重多元,每个人都愿意用担当守护美好的社会。
愿我们都能少一点上纲上线的苛责,多一点换位思考的温柔,学会用理解代替指责,学会用行动代替抱怨。
作者:如青,温暖如初,青涩慢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