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消费进入"体验为王"时代的今天,齐鲁大地的文旅版图上,正崛起两座现象级地标:南有临沂琅琊古城以文化为魂,北有淄博红叶柿岩以自然为脉。前者以七重梦境重构千年琅琊文化,用沉浸式演艺让王羲之的笔墨、诸葛亮的智谋穿越时空;后者则将荒山野岭变为青春狂欢场,用山地漂流、电音派对重新定义自然体验。
这对"文旅双子星"以截然不同的姿态,共同书写着山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今天,就让我们深入解码这对“文旅CP”的崛起密码,探寻它们如何从区域IP一步步进阶为全国样板。
解码琅琊古城
千年文化IP的沉浸式重生
若说山东文旅的“顶流密码”,琅琊古城一定是绕不开的名字。这座占地645亩的“时空之城”,自2024年开城以来便以“沉浸式琅琊文化体验地”的标签刷屏社交平台。作为临沂文旅产业的"现象级"项目,琅琊古城以"七梦七寻"为叙事主线,将静态的古建筑群转化为动态的沉浸式剧场。通过科技设备与情景再现,琅琊王氏的权谋、诸葛亮的智略、书法艺术的流变等文化元素被转化为戏剧冲突,让游客在"一步一景、一区一梦"中完成文化体验。
那么,琅琊古城究竟为何能够成为“文化变现”的典范之作呢?答案就隐藏在其“深度沉浸”的底层逻辑之中。
文化IP的精准锚定与系统开发
琅琊古城并未满足于仅仅呈现“有古建就有历史”这种浅层次的文化展示,而是紧扣临沂作为“琅琊国都”“琅琊王氏发源地”的千年文脉,将荀子、诸葛亮、王羲之等历史名人的精神符号,与琅琊王氏“王与马,共天下”的家族传奇、东晋“竹林七贤”的风骨气度深度融合,精心构建起一个“历史+名人+世家”的立体IP矩阵。
景区内精心规划了7大核心街区,如充满神秘色彩的琅琊秘境区、展现盛世繁华的盛世区等;还设有16个非遗展馆,全方位展示着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2条文化商业街,将文化与商业完美结合。既是物理空间的还原,更是文化场景的再造——望京楼的飞檐下藏着兰陵王入阵曲的鼓点,沂州府衙的大堂回荡着古代断案的铿锵,每一处细节都在讲述“琅琊何以为琅琊”。
数字技术重构文旅体验边界
琅琊古城深谙"当代游客尤其是年轻群体,更倾向于通过互动与体验感知文化"的核心需求,以"技术赋能"为突破口,将AR/VR、全息投影、裸眼3D等前沿数字技术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场颠覆传统的"六感革命",让静态的历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触"得着。
琅琊古城打破传统文旅景区"文物陈列+讲解"的单向输出模式,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理念,将数字技术作为文化传播的"翻译器"与"放大器"。通过技术手段,将琅琊文化、沂蒙精神、非遗技艺等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参与的具象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实现文化传播的"沉浸式"与"深度化"。
琅琊古城的“时空折叠剧场”用12分钟完成昼夜切换,《国秀·琅琊》的气味、触感模拟,非遗工坊区的动态NPC系统实现7×12小时持续交互,通过科技设备、互动体验、情景再现等形式,琅琊古城将静态的古建筑群转化为动态的沉浸式剧场,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景区"到"现象级文旅目的地"的跃升。自技术升级以来,景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5小时以上,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40%。
沉浸式体验的“全链条设计”
与传统景区单一的“观看模式”截然不同,琅琊古城通过“演、玩、购、食”四大环节,巧妙地串联起游客文化感知的完整闭环。在演艺方面,三大金牌剧目《国秀·琅琊》《只此琅琊》《水秀》别出心裁,以500米空中红廊、500吨水瀑为宏大舞台,将历史故事演绎成一场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在游玩环节,古风市集“琅琊逍遥巷”设置了“琅琊百晓令”任务,游客可以通过参与猜拳泼水、蒙眼吃瓜等趣味游戏,解锁隐藏剧情,增加了游玩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购物体验上,汉服租赁、古风妆造与街区场景无缝适配,游客可以身着古装,化身古代人物,尽情拍照留念。就连街边的小吃,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冠以“琅琊炒鸡”“诸葛酥”等充满文化韵味的名称。
这种“角色代入+互动参与”的创新模式,成功地将游客从传统的“旁观者”转变为“剧中人”,让文化认同在游客心中自然生根发芽。
政企协作的“长期主义”运营
琅琊古城从2016年启动开发到2024年开城,历经了长达8年的精心打磨。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协调,企业则聚焦内容创新与用户体验——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展馆、联合高校设计沉浸剧本、根据游客反馈迭代活动内容。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检验”的运营模式,确保了景区既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备强大的商业活力,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完美融合。
琅琊古城的运营数据充分印证了文化活化的巨大商业价值:2024年开业首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省外游客占比35%,综合营收突破3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流量运营能力——春节主题活动"非遗里的琅琊年"全网曝光量超50亿次,抖音话题多次登顶全国榜单,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120%,餐饮文创消费增长显著。这种"演艺+游娱+消费"的模式,将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全天,人均消费达230元以上,成功破解传统景区"留客难"的痛点。
琅琊古城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文化IP的现代转化之旅。通过差异化定位巧妙避开了古城同质化竞争的困境,以科技赋能文化场景,构建起“大型室内演艺+沉浸式街区+N”的新业态矩阵,为山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破题思路,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典范之作。
解码红叶柿岩
山岳经济的年轻化突围
如果说琅琊古城是“向历史要流量”,那么淄博红叶柿岩则是“向自然要答案”。这个森林覆盖率超95%的山岳景区,秉承“融入原生态的设计 ”的文化定位,深入挖掘齐长城文化、陶琉文化、饮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以文旅融合为主导方向,致力于打造“齐长城脚下的柿岩古村 ”。自2020年开园至今,红叶柿岩通过超前的创意规划,科学的组织架构,适应市场的运营模式,累计接待游客500万+人,示范区直接带动就业650余人,周边行业带动就业2400余人,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及文创产品等产业发展,成为北方文旅市场的“现象级黑马”,更是山东文旅农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结合的典范。
红叶柿岩的成功,可归结为三大战略维度。
资源重构:打造主题化沉浸式体验场景
红叶柿岩坐落于淄博博山深处的原始峡谷之中,这里曾是和尚房村、姚家峪村等贫困山村的聚集地,村与村之间被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人口流失严重,发展面临重重困境。2019年,读道文旅走进淄博博山,依托当地优质自然资源与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对该项目进行全程规划设计并投资建设。
通过化零为整的项目主题再造,规划团队精心打造出一整套高品质的“小而精”产品体系,打造出万亩红叶奇观、2020米玻璃水滑道、琉璃工坊、创意民宿、醉美公路等多处“网红IP”,迅速出圈社交媒体,引爆市场受众。这个“炙手可热”的当“红”景区在创意落地后首个十一小长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红叶柿岩以“全国首家山岳主题度假乐园”为战略定位,创新性整合“长城、文化、红叶、山水、古村”五大资源,将地道的博山美食、绚烂的琉璃艺术、多彩的乡野度假、时尚的返乡创业等元素巧妙融入旅游区,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化竞争力。
项目首期植入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绿乐园自然教室、琉璃会馆等体验空间,将传统村落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实现资源向产品、资产、旅游价值的转化。以“山色、水意、古韵、乡味”四大主题为核心,构建起“文旅农融合、产居游共享”的复合产业链,实现了产业价值的倍增效应。
需求迭代:构建全季节全客群产品矩阵
在场景创新方面,红叶柿岩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迭代更新业态与产品。淄博烧烤的烟火气、北方小丽江的浪漫风情、网红郁金香的绚丽色彩等超火爆的业态与产品,在景区内不断涌现。
红叶柿岩以“自然风光+人文底蕴”为核心,打造全年营销矩阵。春季以“赏花踏青”为主题,推出“云上的郁金香”赏花节承接"春季赏花旅游"热潮,凭借绚烂花海与创意玩法吸引游客。夏季主打延续四年夜游传统,推出漂流、山地滑车、泼水狂欢、烟花秀等项目,打造沉浸式夜游体验,社交媒体话题热度持续霸榜。秋季依托“万亩原生红叶林 +齐长城文化长廊”,高度融合 , 打造“长城脚下红叶浓”主题IP,让齐文化与古村镇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呈现一场 “红叶华彩舞霓裳”的视觉文化饕餮盛宴。冬季突破传统淡季,携手开心麻花打造国内首部旅游演艺作品《奇幻聊斋》,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灵感,结合山水场景,重现经典故事,以“文化IP+现代舞台技术”的模式,创新展现地域文化IP。
针对不同客群的细分需求,红叶柿岩打造了“全龄友好”的体验矩阵。亲子家庭可以在爱堡亲子牧场与可爱的动物亲密互动,体验山地滑车的乐趣;年轻人热衷于玻璃漂流、穿越云端的刺激项目,或是打卡《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拍摄地,感受影视与现实的交融;中老年群体则偏爱老颜神美食街的烟火气,在柿岩仙村享受慢时光的惬意。
这种“时间+空间”的双重拓展,让景区从“一日游景点”升级为“多日度假目的地”。丰富的业态产品实现了对消费人群的全覆盖,突出了文化体验感、产品创意感和消费价值感,保证了理想村提供的产品类型丰富多样、价值认同感强烈。通过逐年运营,不断扩大用户群体,最终形成口碑化传播和规模化营收。
共生发展:构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模式
红叶柿岩的振兴成果,真正惠及了周边村民。项目创新性探索“一企带多村”联村共建模式,成立红叶柿岩联村党委,通过土地流转、资源入股、就业扶持等多元方式,让“沉睡资源”变为“活资产”,带动周边24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们参与到景区运营、民宿服务、非遗手作等各个领域,人均年增收超5万元,显著提升了当地民生福祉,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红叶柿岩的振兴实践,不仅改变了落后村落的命运,更以点带面,推动了区域乡村振兴。保留和尚房村石板房特色,整修道路交通,连接姚家峪村开发美食体验区,打通“时光隧道”连接两村,让千年隔阂变为通途。同时,植入玻璃水滑道、山地滑车等网红项目成为区域流量入口,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以柿岩理想村为核,辐射恶石坞村、淋漓湖、岭西村等,打造大济南都市圈的后花园及居游共享的生活圈,助力淄博市乡村文旅品牌传播,形成“一村带多村、一业兴多业”的联动效应。
红叶柿岩的实践证明,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通过系统化整合、市场化运营、共享化机制,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共生共赢。其"以文塑旅、以旅促农、农旅富民"的发展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山东方案"。
文旅双科并进
山东文旅的进阶密码
琅琊古城与红叶柿岩,一个以文化为魂,一个以自然为基,看似路径不同,实则共享着山东文旅的底层逻辑。
文化赋能与场景创新:琅琊古城以"在地文化"为根,通过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红叶柿岩以自然景观为基,用运动体验激活山地经济。两者分别代表"文化活化"与"场景革命"的两条路径。但是无论是琅琊古城的沉浸式演艺,还是红叶柿岩的场景化游乐,核心都是通过优质内容触发情感共鸣。
流量运营与品牌建设:从抖音话题破圈到央视报道背书,从"非遗年"到"青春狂欢季",双方均构建起"内容生产-流量转化-品牌沉淀"的闭环。琅琊古城2025年春节日均6万人次接待量,红叶柿岩"五百万游客"里程碑,印证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政策红利,为项目提供资源整合平台;琅琊古城通过"国有控股+专业运营"的混改模式,提升项目开发运营的专业性,红叶柿岩则通过"文旅+乡村振兴"模式,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发展。临沂与淄博的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南文北武"的互补格局。
当“南有琅琊古城,北有红叶柿岩”成为山东文旅的新名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景区的崛起,更是一个省份对“如何让文化活起来、让山水富起来”的深刻回答。它们的故事证明:真正的文旅状元,从来不是流量堆出来的,而是用匠心打磨出来的——因为最好的风景,永远藏在“以人为本”的细节里。
素材整理:读道文旅
素材来源:琅琊古城、山东文旅红叶柿岩旅游区及其他网络平台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版权保护,转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注明。源自网络素材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