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岷江的碧波流经川西平原腹地,一片被水网温柔分割、被墨香千年浸润的土地豁然铺展——这便是眉山。这里,没有蜀山的险峻奇绝,却有平畴沃野的坦荡丰饶;不闻金沙的青铜雷鸣,却响彻着“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它是三苏父子笔墨晕染的文化圣殿,是“中国泡菜之乡”的舌尖江湖,更是“天府粮仓”金黄的丰收诗行。踏入眉山,你便踏入了东坡词句中“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的澄澈之境,在纱縠行的青石板路上,在蟆颐观的古柏影中,在万亩脐橙林的金色光芒里,感受一座城以文为魂、以农为基、以绿为韵的悠远呼吸。

眉山市全景
第一章:诗书圣殿——一门三杰的文脉巅峰
三苏祠:千年翠柏守文心: 晨曦微露,步入三苏祠。古木参天,楠竹滴翠,红墙环抱的肃穆中流淌着灵动的文气。驻足启贤堂,仿佛听见程夫人(苏母)教子“不发宿藏”的谆谆家训;立于飨殿苏轼塑像前,那豁达的目光穿越时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情犹在激荡。木假山堂内,三峰奇木象征三苏巍峨的文学成就;百坡亭下,曲池回廊倒映着“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意。指尖拂过洗砚池冰凉的池水,墨香仿佛从未消散。这里不是冰冷的祠堂,而是一座活着的宋代精神园林,每一片竹叶都在低语着“守其初心”的家风密码。
眉山三苏祠
纱縠行:织机声里的母教传奇: 祠外不远,纱縠行故里石碑静立。遥想当年,苏家在此经营纱縠生意。苏母程夫人于织机声里持家育人,“不发宿藏”的诚信、“储粟赈饥”的仁厚,如丝线般织就了苏轼兄弟“奋厉有当世志”的底色。这市井作坊,正是“三苏”伟岸人格最初的精神摇篮。

沙縠行
连鳌山石刻:大地为纸的惊世手笔: 驱车至东坡区广济乡,仰望连鳌山峭壁。高逾十米的巨字“连鳌山”赫然入目!笔力遒劲如怒猊抉石,传为少年苏轼以苕帚为笔、蘸黄土为墨挥就。这天地间的狂草,是天才横溢的初次喷薄,更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胸襟的磅礴预演。
连鳌山石刻
蟆颐观:仙山古观孕奇才: 岷江之滨,蟆颐山如巨蟆伏饮。千年道观蟆颐观隐于苍翠。传说苏轼诞生时,此山草木皆华,苏洵遂往观中祈福还愿。古观重楼飞阁,老君洞幽深,至今香火绵延。登临江亭,看岷江如带,遥想苏氏父子曾在此观澜听涛,天地灵气与人文慧根在此交融。
蟆颐观
进士之乡:科甲冠蜀的千年回响: 两宋三百年,眉州(眉山)竟出八百八十六名进士!“唐宋八大家”独占其三(苏洵、苏轼、苏辙),更有“苏门四学士”等俊采星驰。漫步老城街巷,科甲巷、学道街等古地名犹存,昔日文风鼎盛、书声琅琅的景象仿佛重现。这是“千载诗书城”最硬核的注脚,是蜀学冠绝天下的辉煌见证。待续

眉山科甲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