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恒 山
文/原林
恒山在山西,被尊为北岳。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境内,其主峰天峰岭就座落在浑源县城南麓约两公里处。恒山与泰山(东岳)、华山(西岳)、衡山(南岳)、嵩山(中岳)相并列,被尊称为:北岳恒山。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为五岳山峰的第二高,(第一高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天峰岭素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美誉,是恒山的核心景观,(现称恒山风景区),也是北岳仙帝庙的主要聚集地。
我从小出生在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县,自幼在浑源长大,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浑源人,也是浑源大地的山山水水把我养育长大,因此恒山在我的心目中是自豪与神圣的,同时也被我视为伟大的母亲山!
虽然恒山风景区离我家尽在咫尺,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却很少登临恒山,游恒山的次数极少。只有在少年时,我在果子园煤矿(与恒山风景区相邻)工作的干爹,曾带我去恒山风景区游玩过一次,印象颇深,也使我万分的开心。那是第一次登恒山风景区游玩,眼中到处都充满着好奇与惊喜。古老的道观;华丽的殿宇;长相优美的迎客松;陡峭的山石;络绎不绝的各地游客……,都让我新奇不已。当然恒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也是很美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深厚的。再不怎么能被尊为北岳呢?
记忆犹新的是:北岳大帝正殿(恒宗殿)前的那103阶陡峭的石阶,陡峭的简直都让人生畏。我眼睁睁看着有些个胆大的游客,手脚并用的爬登上了光滑而陡峭的台阶顶端,但却胆怯的下不来了,着急困顿的不行行,有几位女游客甚至都拍着大腿的啼哭了起来。无奈之下,只能央求着风景区的管理人员搀扶着下来…。
往后的岁月里,我也是外出求学、工作,很少再回老家浑源,游登恒山只是在梦境之中了。
今年盛夏,应盟友老高的强烈之邀,我陪同他们全家人,再次登临了阔别已久的北岳恒山。
初登恒山是少年,再登恒山已到中年。岁月真是沧桑啊…。
8月的晋北,酷热仍难当。我们一行人从停旨岭的山门处鱼贯而入。在临进山门的那个档间儿,我脑子突然机灵一动,就顺势买了一根六道木的拐杖助力,也算顶我的半条腿吧。
爬山登顶的路程是漫长而费力的,我们拾阶而上,步履蹒跚。当走到姑嫂崖处时已经汗湿衣襟,气喘吁吁了,亏的我有手拄登山杖助力略微省了一点热劲儿。赶到果老岭时,随眼就看见登山的路人们业已是热累不堪了。人们在一顿劳累和热疲之后,各色人等皆都几乎現了原型。男人们累的热的也没了刚开始的那股子精气神,松松垮垮地松散了下来,女人们则热累的有些花容失色,发髻散乱,神情疲惫不堪,身上的香味几乎全无,随风飘来的是一股股七杂八烩的酸汗之味。
热累相加之下,有的男士则不管不顾了起来,索性把上衣扒光,众目睽睽之下,光着赤裸的上身攀登着,往来的游人们在惊愕之余眼神里则也多出几分羡慕之情。我也是热耐不住,也就有样学样的,把上衣脱了下来,光着臂膀,拄一拐杖,俨然一副大侠帮主的份儿,那形象,那尊容简直让人忍俊不禁。
恒宗大殿前的石台阶依然是那么的陡峭,那么的光滑,那103阶的台阶陡的都让人生畏发惧。很多游人都是手脚并用地登爬上去的。不过还好,现在的恒宗大殿旁边,已修了一条缓坡路供游人下山,游人们可以安然无恙地下山了,不再像前些年那么的心惊胆寒地下去了。
最累人的那段山路,莫过于登顶的那一截子了,那山路步步登高,左折右叠不说,目前还是坑坑洼洼简易的便道,山顶之上也没有任何的遮阴之处,游客们头顶烈日,踉踉跄跄,挥汗如雨的登顶,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在顶峰的高度地标碑处,簇拥了成百上千的游人在排队打卡拍照,拥挤不堪,毫无快乐可言。
下山时,相对而言比上山轻松多了,但两腿也如灌铅一般,沉坠的很。下山途中,遇到一件挺逗的趣事。在虎风口处迎面遇到一对青年男女,女生的走在前,边蹬台阶边气喘吁吁地说道:“我貌似看见了恒山的山顶了”。
她身后的男士戏谑地回应着:“你刚爬了五分之一的山道,咋就产生幻觉了呢?”
这么有趣的调侃对话,惹得周边往来的行人们也是忍不住的跟着乐呵了起来…,这段幽默风趣的插曲也算是给我们这段疲惫的旅程增加了一些欢快的气氛。
当我们返回浑源县城时,这座古城已经灯火阑珊,大街上充满着璞真的烟火气息。找家当地的凉粉店坐下,点上几碗浑源凉粉,来几张猪肉大馅饼,再剥几颗熏香味十足的熏鸡蛋。一碗香喷爽口的浑源凉粉下肚,立即冲散了所有的登山劳累,那个舒坦劲儿就甭提多美了。
登恒山揽胜,饱眼翠叠山峦,山川大地,锦绣河山,一望无际,浩瀚苍茫。置身于北岳恒山之上,宫观古迹尽收眼底,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壮美交织在一起,令人心生敬畏。
在我的眼中,北岳恒山,它不仅是一座山脉,更是一部历史文化的巨著,让人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这里,是历史与自然的完美交融,是心灵的归宿与精神的寄托。
作者简介:原林,山西浑源人。山西省政协智库专家,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作品散见于 《文史月刊》 《山西文学》《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晚报》等报刊及各网络平台。除业余写作外,对收藏和紫砂工艺制作也颇有专研,师从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许若军先生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先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