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不只是摆着看的“老古董”,更是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复兴的关键载体。这些年,很多地方的古城都经历了旧改、棚改、征迁,导致老景观被拆得七零八落,住了一辈子的原住民也走了不少,古城原本的特色和价值都被盖住了。而且,一边是市场想赚更多钱,一边是古城要严格保护,两者好像总对着干,让古城发展特别难。
不过这四十多年来,大家一直在探索怎么让古城既保住历史,又能改善生活。现在国家提倡盘活存量资源,不再一味追求盖新房子、扩地盘,这就把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距离拉近了,也给古城传承带来了新机会。以前大家觉得历史城区是发展的“包袱”,现在倒成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毕竟全国没几个地方能有荆州这样完整的古城墙,这样的宝贝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来。把古城的老空间盘活用好,不仅能让荆州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品位,还能把荆州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了解真实的荆州。
荆州古城一直是荆州市保护和实践的重点区域,这些年也做了不少事,比如修文物、建口袋公园、改老旧小区,但一直没把“西边搞文旅、东边搞商居”的整体规划落地。尤其是之前搞“功能疏解”和“人口疏散”,把市直机关、学校、医院都搬走了,空出了好多地方,这些空间怎么用起来、活起来,是个大问题。还有西门外拆迁的地方,怎么延续古城原来的样子,也得好好规划。所以,“古城小样板”项目就先启动了,想试试怎么让文化传承和老空间盘活能“一起走”,做出个榜样来。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想快点发展,觉得保护文化是“拖后腿”的事。但这四十年下来,咱们越来越重视文化,从地方到国家都越来越自信,文化遗产也越来越有活力。现在盘活存量资源成了国家战略,把文化遗产和其他资源整合到一起,不再让它们对着干。而且盘活老空间能提供更多让文化“活”起来的场景,也能找更多钱、更多人来参与,给文化传承搭了个更大的平台。用盘活老空间的办法,既能保护文化,又能改善生活、推动经济,是个双赢的事。
一方面,历史城区是全体市民共有的,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比如古城里的街道、广场,是几百上千年大家慢慢用出来的,所以盘活老空间的时候,得考虑不同人的需求,让更多人能用上、享受这些空间。另一方面,盘活老空间的本质是围着人转,成功的盘活项目,肯定是能精准满足大家需求的。要是盘活完没人用,那肯定走不长远。
为了盘活古城,荆州提出了建设“古城小样板”,这个片区在古城西北边,北到复兴大道,南到繁荣街南段和古城墙,西到西环路,东到郢都路和荆北路,总共约3.39平方公里,核心区0.93平方公里。这里资源特别丰富,城内有古城墙、开元观、市博物馆、三义街—得胜街、三国公园,还有不少小区;城外有湘献王墓、太晖观、嵠峨山遗址,还有历史水系和拆迁空出来的地。这里既能让人体验“人、古城、山水”的互动,又能通过荆襄驿道展示商贸文化,还有粮食加工厂这样的老厂房,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荆州的产业发展,价值特别突出。
但这个片区也有不少难题。除了古城常见的问题,比如文化特色不明显、社区环境差、没多少公共空间、没活力、城外空间乱,更难的是怎么让这个片区和古城、和整个中心城区配合起来,凸显“西边搞文旅”的作用。盘活老空间的时候,怎么通过连缀文化、加新功能、改善民生、优化交通,让古城和中心城区更整体、更系统,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个大挑战。另外,太湖港以北、得胜街以西、复兴大道以南、西环路以东的地方,本来是田园水乡的样子,拆迁后空出的地在“三区三线”规定下特别稀缺,怎么在保住生态的同时,用这些地加新功能,把古城里的历史格局延伸到城外,保住从西门到太晖观的视线通畅,也得好好统筹。
那具体怎么盘活老空间呢?关键是得找准策略。历史片区的盘活,既要保住老遗产、延续历史格局、完善公共空间,把历史还给老百姓,又要给这些空间加新功能,让大家能实实在在体验到好处,让片区能融入城乡发展。所以“小样板”片区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跟着历史走,延续原来的形态格局。城市建设得顺着原来的结构和规律来,不能瞎改。文化遗产在片区里起主导作用,得把历史特色凸显出来,系统地展示给大家看。比如老旧小区改造,国家规定了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基础类主要靠政府出钱,完善类居民出点,提升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2022年10月,片区里3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都完成了,这些小区都在古城里,改完后居民住得更舒服了。
第二,重构有活力的空间。得让片区热闹起来,比如在空出来的地方建能让大家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入有意思的文旅项目,吸引游客和市民来。
第三,完善宜居社区。除了改老旧小区,还得配套好设施,比如菜市场、便利店、健身器材,让居民生活更方便。
第四,打造绿色交通。借鉴其他古城的经验,片区主要搞“慢行+公共交通”,让旅游交通和城市交通分开又能配合。对外,靠西环路、荆秘路快速连接大学城和荆北片区;对内,优化路线,比如调整太晖路和规划一路的走向,城里补修小路,城外加密路网,让出行更顺畅。旅游方面,在古城“五环”基础上,加了内部游览环线,有旅游公交、水上游线、慢行游线,让片区和古城的旅游交通连起来。公共交通方面,常规公交、社区公交、旅游公交搭配,还开了特色旅游线路,在大北门、西门、博物馆新馆、太晖观设了4个换乘枢纽,方便大家换车。
总的来说,荆州古城的老空间盘活不是简单修修补补,而是要在保住历史的同时,让古城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让文化真正“活”在当下。“古城小样板”项目就是个尝试,希望能给整个古城的盘活提供经验,让这座千年古城既能留住记忆,又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人喜欢上荆州、留在荆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