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广元”主流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千佛崖,媒体代表们深入这座古蜀道上的石刻艺术宝库,探寻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广元实践。
千佛崖坐落于广元市城北5公里嘉陵江东岸的金牛古蜀道旁。其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代,止于清代,现存950个窟龛、7000余尊造像,另有唐至清各代题刻118条、历代名人题咏诗歌三十余首。1961年,千佛崖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千佛崖景区
“更特殊的是,这里集摩崖造像与古蜀道两处‘国保’于一身。”广元石窟研究所讲解员代佳鑫介绍,游客步入景区时脚下的金牛古蜀道,正是2010年考古发掘出的明清时期遗存。
如今的千佛崖,正借着“文博热”成为热门文化打卡地。崖壁下的步道上,游客沿造像缓步前行:有人拿着手机定格千年佛像的细节,有人紧跟讲解员聆听背后的历史;石阶旁,游客频频驻足观赏,孩子指着雕刻好奇发问,大人耐心答疑,热闹的场景里满是文化吸引力。来自重庆的游客周雯婷感慨:“这些造像历经千年仍栩栩如生,雕刻细节精细到让人挪不开眼,太震撼了!景区保护得特别好,能清晰感受到千年石刻的魅力,回去一定要推荐给朋友。”
代佳鑫(左一)介绍相关情况
游客高度认可的背后,是景区对文物的系统性保护、持续性活化利用。多年前,为保护文化遗产,广元便将千佛崖前的川陕公路后移100多米。2023年3月,原皇泽寺博物馆、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整合为广元石窟研究所,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取向,研究所多维度推动千佛崖可持续发展。
在文物本体保护上,研究所精准发力,推进千佛崖摩崖造像北区危岩治理,为千年石刻筑牢“安全屏障”;在学术研究层面,开展《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北朝洞窟考古调查与研究》《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大佛窟(第 726 号窟)考古调查与整理》等国省市重点课题,为后续文物精细化保护、针对性修复及文化价值阐释提供科学支撑与理论依据;在传播与体验上,既通过新颖活动强化宣传营销,让文化故事 “出圈”,又打造石窟咖啡新业态,为游客带来“文物+消费 的沉浸式体验…
多管齐下的举措,带来了亮眼的成果。以2024 年为例,景区实现收入2200万元,累计接待游客65万余人次,分别同比增长41.9%和103%。
蒋师帅 川经瞭望记者 刘婕 侯东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