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于:耳朵里的博物馆
(ID:erduolidebowuguan)
作者:朵朵编辑部
//////////
如果你想了解北京城,方法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再推荐给你一个,那就是去看这个展览
太保墉燕
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
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
2025年8月28日-11月28日(每周一闭馆)
免费,需提前预约博物馆门票
房山!很冷门?遗址!很晦涩?为啥要看这样一个展?
因为房山的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实证了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被誉为“北京城之源”。
它还曾经入选了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可以说,这里才是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第一站。
这次展览一共有180件文物,其中113件文物为首次展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多件承载了北京基因的珍品、名器齐聚一堂,这也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琉璃河遗址历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首次大规模集结!
展览以“封疆-营都-立制-保护”为主线,通过“受命北疆”“燕都肇建”“鼎天鬲地”“传承永续”4个单元呈现了琉璃河遗址的考古成果与保护实践。
接下来,小编就按照单元顺序给你详细讲一讲这个大展!
-1-
受命北疆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分封王室成员召(shào)公奭(shì)在房山琉璃河一带建立燕国。
周武王死后,召公以“太保”的身份相继辅佐了周成王、周康王,助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
进入展厅见到的第一件文物就是这件大鼎,它是目前北京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鼎腹内壁铸有26字铭文,大意是:“堇”奉燕侯之命去宗周向太保奉献食物,并受到太保赏赐。
堇鼎|首都博物馆藏
紧接着亮相于独立展柜的“大明星”是克盉(hé)、克罍(léi),两件器物内均刻有相同的43字铭文。
其中最关键的5个字是“命克侯于燕”,说明第一代燕侯并非召公奭本人,而是他的儿子“克”。
克盉|首都博物馆藏
铭文中提到随克前来的还有羌、驭、微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这里的土地、人口和管理机构。
这些文字成为周王室分封燕国、经略北方的证据。北京地区,在西周早期便已纳入中原王朝的疆域版图。
克罍|首都博物馆藏
-2-
燕都肇建
在一座编号为M1902的燕国贵族墓葬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其中5件青铜器刻有相同铭文,并提到了“太保墉匽(燕)”。
墉,意为“筑城”,证实3000多年前召公曾亲自来过燕地,并在燕侯宫举行了建城仪式。
太保墉燕,开启了北京建城史的序篇,这批作册奂器上的铭文成为有关北京建城史最早的出土文献。
根据铭文记载,这些器物的主人属于“作册奂”,他的名字叫“奂”,“作册”是官职,相当于史官。
太保召公筑城后,在燕侯宫举行宴飨,赏赐奂贝币,奂用这些贝币铸造礼器祭祀父亲。
作册奂鼎、作册奂卣|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
这些青铜礼器告诉我们,作册奂这位西周小贵族是“太保墉匽(燕)”的亲历者。
展柜里作册奂鼎、作册奂卣(yǒu)、作册奂觯(zhì)排排站,这是3件作册奂器第一次同框亮相。
作册奂觯|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
琉璃河遗址的城市方向、城圈结构等与中心都邑周原遗址相似,反映出西周分封制度下相同的营城建都理念。
遗址内城与外城嵌套,内城为政治区,外城为平民聚居区,这是西周封国遗址中首次发现双重城垣。
在琉璃河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迄今西周封国中规模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群,出土的板瓦、筒瓦多用于高等级建筑。
遗址内建筑形态多样,包括大型宫室、普通居所和半地穴式建筑。
琉璃河遗址城墙、大型建筑基址都采用夯土工艺,结构紧密,坚硬牢靠。
我国的夯土工艺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成熟于商周时期,后来的万里长城、紫禁城、福建土楼都使用了这种技术。
在建设西周燕都时,已经有了明确的排水规划。排水沟由鹅卵石堆砌而成,起到加固作用,在当时十分先进。
发现于宫殿区的陶水管,一头粗一头细,标准化生产,方便相互连接形成管道使用。
陶水管|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藏
-3-
鼎天鬲地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逐步建立西周的礼制文化,并以相应的礼器来呈现。
周人吸取商亡教训,严格限制饮酒,在青铜礼器的组合上便以鼎、簋(guǐ)为核心的食器组合,取代晚商以觚、爵为核心的酒器组合。
1974年,考古学家发现了圉(yǔ)簋。器盖内壁和器底都有铭文,意义重大!
奇怪的是,这两段铭文却对不上,出现了两个人的名字:圉、伯鱼。
圉簋|首都博物馆藏
2021年,琉璃河遗址新出土了一件伯鱼簋,它不仅与圉簋纹饰相同,器物内两段铭文也分别出现了“圉、伯鱼”两个名字。
据推断,这两件簋的盖、身在下葬时大概是弄混了,而这一错就是3000年。
伯鱼簋的发现证明了圉和伯鱼实际是同一个人。
时隔40余年,两器再聚首。展览中,它们仍然按照出土时的样子进行展示,保留了这个“美丽的错误”。
伯鱼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
燕国拥有一定的军队。周天子可以调遣燕国军队,燕侯甚至召公也需随军出征以拱卫周室。
琉璃河遗址出土兵器数量众多,以矛、戈和簇为主。随葬兵器大部分都被人为砸断、折弯,体现了周人“毁兵”的葬俗。
铜牛首吐舌纹钩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
西周时期大、中型墓葬普遍存在陪葬车马的现象,陪葬车马的数量是墓主人生前身份地位的直接反映。
琉璃河遗址发现的车马坑以M1100号埋放的车马数量最多,坑中葬有马14匹,车5辆。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来祭祀的青铜礼器也承担着维护王朝秩序的作用。
琉璃河遗址出的青铜器有的具有商末遗风,有的明显受到中原周人的影响,有的则展现本土风格和本土因素,要素丰富。
单子工父戊尊、兽面纹四出戟铜尊、单子工父戊卣|首都博物馆藏
西周时期,出土原始瓷器的墓葬多为大、中型墓葬,器物组合为豆、罍为核心。
原始瓷器大多出土于周王朝核心区,往周边逐渐变少,呈辐射状分布。这些瓷器很可能由周王室统一控制、分配。
原始青瓷豆|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藏
这件牛头纹带盖伯矩鬲是首博的“镇馆之宝”,也是首博唯一一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它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记载了一件事:燕侯赏赐了伯矩贝币,他用这些贝币制作了这个鬲祭祀父亲。
这件文物有点“牛”!仔细观察,它通高仅33厘米,全身上下都是“牛”:
3个袋足各是一个完整的牛头,盖面装饰2个浮雕的牛头,盖钮则由2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3种装饰方式,足足集齐了7头牛!
牛在西周时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这件器物还展现了燕国先民对农业、农神的崇拜。
牛头纹带盖伯矩鬲|首都博物馆藏
琉璃河遗址M1901号墓新发现的两个“表情包”——组合人面形铜饰、人面形铜饰也是首次亮相。
这套组合人面形铜饰由6件单独饰件组合而成,浓眉大眼,阔鼻大口,越看越觉得有趣、想笑!
组合人面形铜饰|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藏
人面形铜饰,眼睛是两个圆形大透孔,鼻孔很大,嘴角上扬,给人一种猜不透的神秘感。
人面形铜饰|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藏
琉璃河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还出土了不少甲骨、漆木器、玉石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玉鸟|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藏
这些玉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燕国先民对万物的观察,对美的追求的产物。
串饰|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藏
西周时期车马数量是各诸侯国军事实力的体现,琉璃河遗址还出了不少车马器,比如琉璃河版的“labubu”马当卢,青铜“小风扇”铜銮铃。
铜当卢、铜銮铃|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
这件扁足鼎,器型多见于商代,底部铭文“父癸”,用干支日名为去世的祖先命名庙号(在宗庙中供奉时的尊称),是商人特有的文化。
可见燕国有许多殷商遗民,他们与周人、当地土著部族融合共生,逐渐发展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燕文化。
父癸鼎|首都博物馆藏
-4-
传承永续
最后一个单元没有文物,是一个需要你建言献策、发光发亮的“互动区”。
今年4月,房山区会同市文物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
最终,专家委员会综评选出3个优胜方案在这里展出,公开征集你的看法、你的选择!
琉璃河遗址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的实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例证。
建设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意义重大,爱北京,关心北京,就在这里留下你的“金点子”。
未来,随着琉璃河遗址申遗工作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持续推进,琉璃河遗址的保护传承将进入崭新阶段。
小编也非常期待这座“国字号”遗址公园的诞生,到时候,小编一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为你带来最新攻略!
|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
|时间|2025年8月28日-11月28日(每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需提前预约首都博物馆门票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打开小程序了解热门展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