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是一幅斑斓的画卷,更是一季丰饶的盛宴。当香甜的气息在空气里弥漫,暑假回娘家的我和女儿,恰逢其时地邀请小姑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前往二姐家赴一场金秋之约——去枝头采撷那饱满的成熟与田野的馈赠。
二姐家所在的村庄枕着黄河北岸,这里水土膏腴,日色慷慨,是瓜果蔬菜生长的天然福地。我们随她行至一棵晚熟的杏树下,这可是二姐夫嫁接的灵木,秋风过处,枝头的叶子宛如精巧的小扇,沙沙低语,仿佛在向行人讲述这一季的风霜和光阴。
所剩不多的杏子已彻底熟透,颗颗圆润饱满,如坠在枝头晃荡的金铃,正热烈地召唤着来人采摘。指尖稍一触碰,杏子便顺从地跌落掌心,软糯温热,透着沉甸甸的满足感。凑唇轻抿,甘浆迸溅,细滑果肉裹挟醇香在舌尖化开,好像咽下了一丸凝固的日光。
杏子看似平凡朴素,却位列“五果之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寄托。三国名医董奉悬壶济世,治病不求金银,惟愿患者愈后栽种杏树——正是这满山亭亭而立的杏林,以累累金黄,为医者谱写了不朽的仁心。后世更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这般清雅的成语,将杏枝化作济世者的徽章,以满园芬芳赞颂医者的美德仁心。
记得儿时的杏子,是我们每年吃到的最早的水果,如今一口甜糯芬芳,便瞬间叩开童年:吃酸杏五官打结的表情定格,爬树偷杏,砸杏核,晒杏干…… 杏子美得含蓄:形不张扬,味不浓烈。这份淳朴如童年的底色——未染喧嚣,只存微风小院落的暖意,始终默默守护着那份岁月深处的天真与纯粹。
没多久,树上的杏子就被我们一扫而空,又迫不及待来到这边的梨树下——这是一棵早熟的大梨树,枝繁叶茂,与南边波光粼粼的湖水相映成趣,美得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枝头挂满了梨子,像一个个害羞的孩子躲在绿色的帷幔之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斑点点的;风吹过来,梨子若隐若现,偶尔露出圆润的轮廓,宛如一颗颗硕大的珍珠,熠熠生辉。
母亲常言:摘果子得挑太阳晒得着的!后来发现真是这样——让日头亲过的果子熟得更透,咬下去甜味儿直往嗓子眼里钻。可是鸟雀们早已窥破天机,你看那树梢的甜果,全被它们啄得东缺一块、西少半拉,活像咧嘴傻笑的糖包子。
围着梨树打量了一圈后,踮起脚尖,竭力伸长手臂,手触摸到那个心怡的梨儿时,心头涌起难以言喻的喜悦和满足,这种满足并非仅限收获果实本身,而是参与到一个生长、成熟并收获过程的喜悦。
手里捧着翡翠般晶莹剔透的梨,感受着它的重量和质感,虽然个头不是很大,但圆润饱满,金绿相间的表皮仿佛凝聚了阳光。忍不住轻轻咬下一口,皮薄肉细,汁水四溢,脆甜爽口。这一刻,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心灵也在这一简单的动作中得到了净化和疗愈。在这最本真的互动里,骤然彻悟,当以一颗谦卑的感恩之心与自然共生,敬畏每一条生命,珍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接受大地的慷慨馈赠时,更须铭记这份来自生命根系的馈赠与联系,心怀感恩,也心怀敬畏。
尽管杏子和梨这时候都不是口感最佳的时期,但是对于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亲手从树上采摘满载着阳光和雨露的果实,品尝纯天然的美味,这种难得而绝妙的体验,远远胜过水果本身的味道。孩子们各个嘴里吃着,手里攥着,眼睛还在树上不停搜寻着,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脸上洋溢着新奇与满足的笑容。
品尝完水果后,我们拿着袋子转战大豆地。多数豆角已然成熟,历经风霜,表面起皱发黑,触手坚硬,透着沉甸甸的沧桑。茎秆也早已倾斜俯卧在地,仿佛一位位守护着胎胞的巨人,静待生命中的高光时刻。随着二姐的指引下,田边少数几株青春犹在——青豆荚饱满翠绿,腰杆笔直,正骄傲地炫耀着自己未褪的青涩年华。水煮后的豆角,豆粒软糯细腻,甜意中透着独特的豆香,仿佛噙住半畦春色。
我们不放过这个鲜活的教育时刻,鼓励每个孩子走进田间,亲手采摘,体验收获的乐趣。孩子们从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到舍不得停下来,他们专注摸索的笑脸,与丰收的豆秧、金黄的田野,一同被珍存在我们手机的影像里,定格了乡野间最纯粹的快乐时光。
在我们摘满一袋子大豆角后,又跟着二姐来到了洋芋地。此时洋芋的秧蔓不再像盛夏时那般鲜嫩欲滴,而是被岁月染上了一层黄褐色。粗壮的秧蔓缠绕着彼此,仿佛在低语着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坚韧。由绿变黄的洋芋叶子,边缘曲卷,铺向地面,深情地亲吻着大地。此时,隐藏在地下的洋芋,正是这些平凡无奇的秧蔓,经过春夏的努力,为大地献上的珍贵礼物。
二姐用铲子小心地翻开洋芋秧蔓下面的土壤,一个圆滚滚、红澄澄的洋芋跃然眼前。沾满湿润泥土的红洋芋,像一位朴素的村姑,带着土壤的芳香,透着新鲜而质朴的田园风情。红洋芋表皮颜色酷似红薯,抗寒,高产,口感软糯,很适合在青海种植。洋芋有着“地下苹果”的美誉,百吃不厌,几乎是每个青海人的最爱,焦巴洋芋更是青海人浪山的必备美味。
正午时分,阳光倾泻大地。我们提着沉甸甸的收获,走在归途的田埂上。孩子们追逐着翩跹的蝶与嗡鸣的蜂,笑声里奔涌着无尽的精力。田野间蒸腾起温热湿润的气息,那是泥土深沉的呼吸,是大地沉稳的脉动,蕴藏着一季又一季丰饶的生命力。
我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与自然如此亲近。内心的喧嚣渐渐消散,只余下从未有过的平静与安逸。仿佛感受到了风的低语、草木的脉搏,身心与自然同频呼吸,体味着那最原始而纯粹的气息。
这一天,我们从城市的水泥丛林抽身,循着果香与豆荚的指引,叩响了自然的门扉;指尖触到的每一颗果实,都在无声诉说:生命最丰盈的收获,并非枝头的圆满,而是躬身采摘时,那颗重归谦卑与宁静的心。
自此,纵使重返尘嚣,每当风起,耳畔仍会回荡田野的脉搏。仿佛董奉的杏林在时光里延展,提醒我们:所谓归宿,原是低头捧起一抔土时,触摸到的万物生息;所谓永恒,便藏在这般简朴的晨昏里——采撷、感恩、敬畏,然后带着一袖清风,继续人间烟火。
2025年8月20日于西宁
司亚梅,女,笔名舒云,有幸生长在黄河岸边,贪恋烟火流年里的美好与感动,现居于西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