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碑材景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阳山南坡,是国家4A级景区。八月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全家驱车前往游览,大约二十分钟就到达目的地。
进入大门,首先看到一个牌子,是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证书,认证阳山碑材为世界最大碑材;左侧有一高台,竖立一块大碑,上写“阳山问碑”四个字。继续向前走,进入南都繁会景区,正对门写着“天下第一碑”五个字。我们无心欣赏其他景物,根据游览路线指示直奔碑材而去。大约五分钟,来到关圣殿,此处离碑材还有两千米。
从关圣殿向西是一段狭窄的阶梯路,时高时低,蜿蜒前伸;路两旁灌木丛生,杂树高耸,遮阳蔽阴,并无鸟虫鸣叫,耳根很是清净,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大约六百米后再转向东北走五百米到风雨亭。风雨亭的西边就是古采石场,但碑材还在古采石场东北的尽头,所以我们没有停留,继续往东北走。经过袁机墓时,我从草丛中摘取两串小花放在墓前,对这位才貌双全、命运多舛的清朝女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与哀悼。
过袁机墓大约二百米,就远远看到一块巨大的黑漆漆的石头卧在坑里,这是碑座。碑座的一端与山体相连,左下方有三个方形大洞,是工匠们一锤一錾凿出来的。远看这洞并不大,我们下到坑底,进入洞里,才感觉非常大,一个洞同时站立五六十个人没有问题;洞高大约一米八,据说这洞是为了方便运输碑材而凿的。材料显示,碑座高16米,厚30米,宽12.2米,重6198吨。
我们向前走大约100米,就看到两块巨石。前面的一块是碑首,由于形似帽子,所以也叫碑帽,碑首高6.5米、厚10米、宽18米,重862吨;整体呈椭圆形,下面也凿有三个方洞,也是方便后来运输和安装用的;上方周围有突出来的石块称作“石牙”,是用来雕刻两条蟠龙的龙头、龙爪和龙尾用的。石牙共有14块,14是9与5的和,象征皇帝“九五至尊”的地位。
与碑盖相距大约四米,便是碑身。碑身高52.5米、厚4.1米、宽13米,重2197吨,东端仍与山体相连,碑身的北面与山体已经凿开,约有一米宽的距离,形成一线天的独特景观,站在下面有一种逼仄之感,好像大石和山体要向中间挤压过来一样。碑身底部还留有好多鼓出的石头,是支撑石,当碑身与山体脱离时起缓冲作用,或者摆放一些滚木和圆木方便运输。
抵近接触巨石,方感觉它的壮观,清朝袁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对这三块巨型碑材进行了生动描述:“青龙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丈长”、“直斩奇峰为一座,欲负不负身尚卧”、“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六百年前,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攻陷南京,推翻他的侄子朱允炆而登基做了皇帝;之后为了表示对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孝心,也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合法,挽回面子,蒙骗百姓,便征调工匠,在阳山开采巨石,准备在明孝陵四方城内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立碑。这些工匠每人每天要交石屑三斗三升用以计算劳动量,未达要求的就要受到重重的惩罚。从开工到停工,累死、病死、摔死、自杀或惩罚致死的不计其数,山下遍地都是坟茔,因此附近的村子又叫坟头村。站在巨石前,凝视着石头上錾子凿出的道道痕迹,仿佛看到工匠们在烈日的曝晒下,在刺骨的寒风中,用粗糙的双手挥舞铁锤劳作的场面;仿佛听到满山岗充盈着的叮叮当当的凿石声,还有工匠们带病劳作的呻吟声和受到惩罚时痛苦的哀嚎声。
一年后,开采工作被朱棣叫停,形象工程变成了烂尾工程。那么,为什么说停就停了呢?
或许运输难度大。石头太笨重,绝对的巨无霸,无论陆路还是水路运输都是难题。当时民间就有一段民谣:东流到西流,锁石锁坟头;东也留,西也留,神仙也摇头;若要碑搬家,除非山能走。可见运输的难度有多大。
或许热度减退。开采一年多,石头还没有与山体完全脱离,完工遥遥无期;而此时朱棣觉得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稳定,天下已经太平,对开采工程不再有兴趣,便把精力放到筹备迁都上去了。
或许本来就是个幌子。其实,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根本不能完成这么大的工程,朱棣应该心知肚明。他不过是借此造势,一番作秀而已。不久,他便丢下那些石头,把都城迁到北京去了。
我们走出景区大门,回首凝望,两侧的楹联意味深长,上联是“石上有痕已为前朝记功过”,下联是“碑中无字留与后人论是非”。
历史已然,无法改变。但愿今人以史为鉴,杜绝政绩工程、烂尾工程,切切实实搞好民生工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为老百姓营造幸福美满的生存环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