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坡河是万泉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流经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一段有十分壮观的石臼群,其中一块高耸的石头上刻着“唯战能存”四个大字,为王毅(1900-1949)将军于抗战期间所题。
多年前已得知乘坡河上的“唯战能存”石刻,在网上搜索只有部分模糊的图片。不久前在朋友圈看到“槟榔哥”刚爬上大石头把“唯战能存”四个大字描红,立刻和槟榔哥交流。得知当时水位较浅,可以近距离参观“唯战能存”后,我专程前往琼中一探究竟。
乘坡河石臼群是典型的石臼地质遗迹,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都罕见的地质奇观,融山、石、崖、河流为一体,景致丰富多彩。由于河道中尚有河水,我不谙水性,放飞无人机,以鹰的视角欣赏这片由万年流水侵蚀形成的奇特地质景观。
乘坡河石臼群其核心区分布数百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臼,螺旋纹路、爱心孔洞等造型,我锁定目标后再小心翼翼地在石臼间穿梭,用相机拍摄细节。飞到一块石头上方,隐约看到其上有石刻,于是降低高度,终于找到了“唯战能存”。
据1995年版的《琼中县志》记载:“唯战能存”石刻横书行体阴刻,每字大53*42厘米,上款有“中华民国二十八年(注:1939年)五月十日”,“中华”两字已被打断;下款署名“王毅”。现在的石刻在槟榔哥描红后,可清晰看到“唯战能存”四个大字,其他小字已非常模糊。
王毅是海南省海南省澄迈县北雁峒(现文儒镇)排坡园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王毅的祖父王熛是清朝贡生,曾任广东肇庆高明县儒学正堂;王毅的父亲是王培栽,曾任钦州学正,英德县儒学,后又充任刘永福军门幕僚,立有战功,返乡后参与纂修清光绪《澄迈县志》。
王毅的大哥是王协初,为海南最早的留美学生,学成回国后任福建省兵工厂兼造纸厂厂长、民国广东省参议员、琼崖守备司令部少将参议员等职,后弃官习教,先后出任岭南大学、私立海南大学教授;王毅的四哥王俊是国民党陆军中将,历任陆军步兵学校第一任中将校长、军事委员会第一部副部长、军训部次长、第七战区参谋长、第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等职。
琼中党史县志办退休干部谢晋颀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毅将军作为海南最高军政长官,在国家民族生死危亡的紧急关头,抱定正义必胜、唯战能存的信心坚持抗战。根据有关史料记载,1939年2月,日军大举进犯海南。孤悬海外的海南,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物资补给、兵力增援,都较内地各战场相对困难。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王毅指挥作战的琼崖保安军配备极为简陋,力量明显单薄,被迫一路从海口撤往当时的定安翰林地区、南闾鸭塘上艾,以及琼中的乘坡等地,他不畏艰苦与战士们坚持拼力抗日。为了将抗战进行到底,他对士兵反复强调“唯战能存”,指出“唯战能存”是全琼崖抗日的基本方针。在乘坡河巨石上题刻“唯战能存”4个大字,彰显他抗日的决心。
2005年,王毅将军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25年,王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如今,乘坡河水静静流过,拍打在石头上,在这个宁静的暮光时分,不少游客在岸边遥望着“唯战能存”四个大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