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屏县通过修缮古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将“小而精、真而美”的古城风貌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吸引了一批非遗手工艺人入驻,“前店后坊”模式的巧妙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发展之路,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掐丝彩釉画、乌铜走银、彝族刺绣等技艺提供展示与传承空间,成为石屏文旅融合发展的亮丽名片。
记者来到古城区的文成街,只见50岁的袁锦平俯身于案前,手持镊子,将铜条轻轻弯折、拼接,与随后填充的彩釉交相辉映,仿佛将时光凝缩于方寸之间,这便是掐丝彩釉画。
据了解,2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遇让袁锦平接触到了掐丝彩釉画,并从此与掐丝彩釉画有了不解之缘。
手工艺人 袁锦平说:“我接触掐丝珐琅工艺已经20年了,当时看到展览上的掐丝珐琅作品金属和色彩搭配得十分漂亮,让我很着迷,就找了相关的老师进行学习。开始只是爱好,觉得可以陶冶情操,就一直在练在学,现在国家大力支持非遗和非遗文创产品,在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就来开了这个小店。店里的作品价位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大幅的作品可以到上千元。石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我结合了石屏当地特色进行创作,有烟盒、彝族刺绣、地标等,还做了袁嘉谷先生的肖像画。”
对袁锦平来说,掐丝彩油画这项技艺在石屏县唯有零星资料可考。袁锦平毅然选择自费请了青岛的老师进行学艺。从最基本的掐丝手法到复杂的调釉配方逐一攻克。
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袁锦平大胆创新,将石屏文化和民族风情引入设计,将传统图案与书签、装饰盘等实用品结合,创作出了多种文创产品。
袁锦平小店的入驻,离不开石屏县对非遗保护的全力支持。近年来,石屏县不断加大古城区保护力度,让古老建筑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县党委、政府通过修缮古建筑、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等措施,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载体。同时也带动了古城旅游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非遗保护、生产、体验与消费的闭环生态。除了掐丝彩釉画,石屏古城的“前店后坊”模式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非遗项目。
目前,全县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72项,古城内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彝族烟盒舞、乌铜走银到省级非遗彝族民歌、彝族刺绣,再到州县级非遗项目,游客们穿梭于各个工坊之间,品尝美食、欣赏手工艺品、参与体验活动,沉浸在浓厚的非遗氛围中。线上线下的互动,让石屏非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传承,推动非遗焕发新韵。
记者:石屏县融媒体中心 陈戎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