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站风笛嘹亮,钢铁丝绸之路伸向远方。
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的绥芬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写下了自己的故事,风笛一响,南联北开。从此,边城不边,小城向着梦想勇进。走进新时代,中欧班列东通道上,精彩的故事在风笛声中延续。小城走向了世界,世界拥抱着小城……
在“火车拉来的城市”聆听往事
绥芬河市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行走在这个因铁路而建、因口岸而兴的边陲小城,随处可见中俄双语招牌、“俄元素”含量极高的老建筑。
122年前,当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时,作为中国铁路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绥芬河曾经被写入历史。绥芬河站通过“丁”字形铁路的一横,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前夕,国门紧闭,边境贸易难兴。1978年,绥芬河口岸站的进出口运量仅为9万吨。
1984年,我国开始通过铁路从苏联进口小汽车。一项统计显示,从1985年底到1986年底,绥芬河站小汽车进口量为22283辆。这些“拉达”“莫斯科人”“日古力”轿车,成了绥芬河乃至黑龙江省的第一代出租车。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绥芬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扩大开放城市,成为中俄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前沿。当年的边境贸易特别火,小城里挤满了人,大街上满是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中俄淘金客一起在这里“欠欠”(俄语“交换”的意思)。
这个边境小城坐拥公路与铁路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被誉为连接东北亚和走向亚太地区的“黄金通道”。
踩着绥芬河沿边开放的鼓点,绥芬河站开行第一列直达哈尔滨的旅游列车。这趟夕发朝至的列车披着橘红色的外衣,在边城人心里点亮了“小橘灯”:操着南腔北调口音、说着俄语的旅客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火车拉来了城市的活力,让绥芬河从一个边陲小城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边境城市。
从早期的物物易货贸易到如今的跨境电商,不断升级的跨境贸易为绥芬河的发展增添活力。
百年口岸迎来“钢铁丝路好风光”
搭乘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原本先天不足的“堵头站”转身成为中欧班列“东通道”运输的加油站。
2018年8月,绥芬河站驶出首趟中欧班列,百年口岸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8月14日12时50分,随着嘹亮的风笛声响,入境换装后的75098次中欧回程班列向长沙方向疾驰而去,这是绥芬河站今年开行的第300趟中欧班列。自2018年以来,该站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815列。
目前,经绥芬河铁路口岸入境的中欧班列主要到达四川、河南、陕西、上海等省市,出境的中欧班列到达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在中俄两国四根钢轨组成的“套轨骑马线”上,一列列中欧班列满载着日用百货、电器产品、工业机械、农副产品等货物,甩着长龙般的车体,沿着蜿蜒的线路气势磅礴地驶向俄罗斯的格罗迭科沃站。
2015年12月28日,在绥芬河城市的北角,一座崭新的欧式建筑惊艳亮相。绥芬河站面积近2万平方米、集国内国际候车等功能于一体的新站房,随着牡绥铁路扩能改造完成,隆重“迎客”。
从此,路不再遥远,绥芬河迎来了“俄罗斯风情之旅”的热潮。2016年8月,绥芬河站仅20天时间出境客流就达到19090人次。出境游的人群中,南方游客居多,他们经绥芬河中转至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等城市。
2018年12月25日,哈牡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在朦胧的晨光中,动车组飞驰而来,百年口岸绥芬河正式迎来动车时代。从蒸汽机车到动车组列车,铁路始终赋予绥芬河不竭的发展活力。
在绥芬河经营着一家俄罗斯餐馆的达莉娅和丈夫德米特里开启了一瓶香槟,跟着音乐的节拍手舞足蹈地庆祝。达莉娅打开手机和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妹妹卡捷琳娜视频,告诉她绥芬河到省会城市哈尔滨只需2.5小时,卡捷琳娜露出了惊叹的表情,连连点头说:“中国高铁,哈拉少!哈拉少!(俄语“好”的意思)”
中国速度激发双重味道
绥芬河市梨树街40号,街角的百年老建筑历久弥新。在这栋俄式花园民居门前,牌匾上写着“露西斯列巴坊”,外墙上又用牌匾标注,这是一家俄罗斯百年老味列巴坊。
老建筑是绥芬河街头最生动的音符。列巴(面包)的香气同样耐人寻味,面粉加入列巴花发酵后烘烤,产生了独特的香气。这是俄罗斯人的最爱。
建筑艺术和美食跨越国界,让游客在赏心悦目之余,唇齿留香。百年口岸绥芬河,经贸是城市发展的主题。但对游客来说,味蕾的体验是真切的。古典的或是现代的,中式的或是西式的,这是绥芬河街巷里的双重味道。
开进绥芬河的高铁,散发着时代的魅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兴致勃勃地来这里体验边城风光、异域风情,追寻红色足迹。
游客们信步走在绥芬河上坡下坎的街道上,红色历史文化遗迹让人目不暇接,从城市中心的“大白楼”到深藏于边境线的别勒洼沟秘密交通点,从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到抗联小镇,从火车头广场到中东铁路记忆馆的老站舍、从和平使者公园到新一代巍峨的国门,绥芬河这座有着1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目前拥有16个红色主题博物馆、陈列馆、史料馆、纪念园区,令人目不暇接。
这座城市最耀眼的红色元素是“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这是为嘎丽娅而建的。这既是一个和平天使的悲情故事,也是绥芬河历史上悲壮的一幕。1945年,嘎丽娅这个生长在绥芬河的17岁中俄混血少女随4名苏联士兵走上了炮火纷飞的天长山要塞战场,深入敌穴,去劝降负隅顽抗的日军。然而,这个美丽的少女再也没有回来,她年轻的生命与天长山一起成为永恒。
2009年,绥芬河市民为嘎丽娅建起一座雕像。凝望嘎丽娅的青铜雕像,蓝天白云下,她神情自若,挥舞着头巾,火焰生成的翅膀象征着中俄两国并肩作战反法西斯的友谊。
从历史深处走来,中国速度赋能百年口岸,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在铁路的改革发展中,许多“明天会更好”的故事正在被创造。
山与海虽远,但心和心更近。风笛响彻中欧班列东通道,将继续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不竭动能!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记者站(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胡艳波 金鲲
图片:康健 曲艺伟
来源: 人民铁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