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清晨,微风和煦,阳光明媚。黔东南州肇兴镇纪堂村的风雨桥上,飘来清亮悠扬的侗家歌声:“三万初三,夜多嘎嘛,哇哇……” 循声望去,导游陆爱鹏正热情地教游客学唱侗族歌曲。他身着色彩明丽的侗族服饰,笑容满面, 在普通话与侗语间耐心地逐字示范、切换。
“来,大家再跟着我唱一遍,”他打着节拍, “年闷打败,奥该转嘛,哇哇……”
陆爱鹏参与为游客表演侗族歌曲
今年31岁的陆爱鹏是纪堂村本地人。吊脚木楼、溪水潺潺、芦笙飞歌......陆爱鹏对这个从小生长的村子充满了眷恋。2019年,在外务工多年的他回到家乡拿起了导游旗。他积极组织村民利用肇兴侗寨的优势辐射大力宣传家乡侗文化发展旅游产业,2020年带领乡亲们组建了歌队、研学体验点。
他用6年时间,向寨里的歌师、匠人学习,将独具魅力的侗族文化转化为游客可感可知的体验。为了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他学习导游专业知识,学习趣味讲解。“家乡的文化应当被看见,这既是我的个人情怀,也是对家乡发展的美好期许。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担负传播家乡文化的重任。”如今,带团超过百次的他,是游客心中的“靠谱小陆”,也是纪堂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
陆爱鹏的带团目标是“不让游客成为匆匆过客”。当拍照打卡式旅游成为浪潮时,他的游客正围坐在鼓楼下,学着制作侗族鼓楼模型,听寨中老匠人讲述古老的民族传说。“旅游不是赶路,是让文化住进心里。”陆爱鹏说。
与游客一起制作鼓楼模型
暑期是旅游旺季,为了提高游客出行体验,陆爱鹏每天晚上都反复确认行程安排,与酒店、民宿、餐厅精准对接,确保无遗漏无差错。“听他讲述侗家人的故事、学侗族歌曲、跳侗族舞蹈,沉浸式体验侗族文化,很有意思。”来自广东的陈女士一家已经故地重游四次了,每一次都指定要加入“小陆老师”带的团。
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陆爱鹏微信步数每天都显示达到上万步。夜幕下,陆爱鹏坐在院子里,关闭了扩音器,听着夏夜虫鸣。民宿里偶尔传来几声孩童稚嫩的侗歌声,陆爱鹏甚感欣慰,带团的艰辛在这时候仿佛都烟消云散。
陆爱鹏认为导游是家乡文化的传播者,每次带团,他都要身穿侗族服饰,只为将地地道道的侗族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
身着民族服饰的陆爱鹏
在肇兴镇,像陆爱鹏这样的“研学导游”正成为新风景,越来越多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人,正选择成为载着文化根脉前行的那叶“轻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净媛
一审 何永利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