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8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重磅文章《蜀道新歌》,称蜀道是文明赓续之道。
《人民日报》2025年8月25日头版
巴蜀文化赓续,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殷殷嘱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来川调研,深入文博单位视察指导。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他称赞“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走进眉山三苏祠,他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置身古蜀道上的翠云廊,总书记叮嘱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行在巴山蜀水间,他要求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中央将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布局,作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文旅资源富集,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又如何作答总书记赋予的“点题式”重大任务?
文旅融合,核心在“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群众愈发向往“诗和远方”的生活,传统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旅游显然已无法满足现代游客需求,人们渴望更有内涵、更独特、更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体验。对文化而言,旅游提供的展示窗口和消费市场可以“活”化传承,让文化拥有新生命。对地方和国家而言,如何打造独特IP、延长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三苏祠博物馆南大门。川观新闻记者 吴聃 摄
四川拥有丰厚的文旅资源,但资源大省并不天然等于产业强省。“重旅轻文、景强文弱”的背后,是文化价值转化能力的不足。
破题,从路径重构开始。从数实融合到城乡融合,从三产融合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快融合发展,正在成为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方法论。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同样在“融合”中走向纵深。
今年6月17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这是全国首次以省委全会形式研究部署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四川提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彰显巴蜀魅力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
破题之道,在于坚持以文化为魂,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三星堆博物馆。川观新闻记者 李向雨 摄
三星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自新发现6座祭祀坑再次出土编号文物1.7万余件以后,新落成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一跃成为网红级博物馆。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599.36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3.3亿元。作为全国三国文化圣地的成都武侯祠,近年来依托三国文化连续打造“武侯祠成都大庙会”等活动,持续成为全国的“热门博物馆”。
三星堆的爆火,不仅是重大考古发现的热度延续,更是四川探索现代博物馆语言、科技赋能与IP运营的成功,它证明了古老的文明叙事可以通过创新的表达转化为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武侯祠的“大庙会”,同样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生动实践。
优美的风景固然重要,对人在其中体验感的重视,更为关键。
九寨沟景区诺日朗瀑布。九寨沟县委宣传部供图
九寨沟,今年暑期连续24天单日接待游客达景区4.1万人次最大承载量,创下历史新高。但游客平均入园时间15分钟以内、候车时间5分钟以内,被网友称赞为国内景区管理调度“天花板”。在重要节假日,全省多地还推出外来车辆免费停、公交免费坐、外地旅游车辆轻微交通违法不扣分等措施,让游客感受到了宾至如归。无论是九寨沟的“天花板级”调度,还是全川的“宠客”措施,传递出四川对文旅融合“旅游为体”的深刻认识。
放眼四川,文旅产业的竞争,正从资源争夺转向服务与体验的竞争。旅游,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情感产业和口碑产业。
文旅融合,关键在“合”——文旅产业是国际公认的经济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既有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消费场景,又能与体育、科技、商业、农业等其他行业密切联动,不仅直接带动投资和消费,其综合拉动效果能达到3至5倍。换言之,壮大文旅产业,能够更好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放眼四川,文旅深度融合,科技正在成为重要引擎。从三星堆的MR穿越古蜀到成都杜甫草堂的AR漫游,从安岳石窟的数字光影到武侯祠的全息数字人向导,科技打破了时空界限,创造了沉浸式文化场域,为传统文化找到了连接年轻一代的“新语法”。
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川观新闻记者赵明 摄
广袤的乡村,也正成为这场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舞台。绵竹年画村、道明竹艺村纷纷走红,在探索非遗保护的同时,也实现了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促进。
以顶级赛事、演艺、影视IP为引力,串珠成链,更多地方开始打造“文旅体”融合的超级体验场。跟着赛事去旅游,成都世运会将运动项目推广体验与全省文旅深度串联,吸引上百万人次参与;跟着演出去旅游,第三届川剧汇演与各地景点、博物馆、文化地标有机串联,构建起“观剧知历史、游景懂文化”的完整体验链;跟着影视去旅游,第二届金熊猫奖的“电影+”连推“跟着电影游四川”等主题线路,探索艺术、文旅与消费的深度整合。
文旅融合,还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在、当下和长远的关系。
翠云廊。剑阁县文旅体局供图
无论是三星堆的国家示范区创建,还是剑阁古蜀道“交树交印”的守护,都深刻阐释了:保护不是发展的限制,而是发展的根基。唯有保得住根脉,才能谈得上传承,文旅融合才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以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旅大省到文旅强省的跨越,四川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游客总花费再创新高,分别达到11.19亿人次、1.76万亿元,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
以文化为笔、山水为卷、融合点睛,四川正在走向“诗和远方”的更深处。(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张守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