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太行山下的河南济源牛王滩总是格外热闹。沁河水缓缓流淌,岸边青山如黛,微风拂过带着草木清香,这样一幅天然画卷,每年都能吸引数万游客从郑州、洛阳、焦作等地赶来——有人带着孩子摸螃蟹、捉小鱼,有人支起烤炉享受露营时光,公路两侧村民摆起的烟酒摊、烧烤摊、玩具摊、泳衣摊,更是把“夏日烟火气”拉满。可谁能想到,这片让人心生向往的“世外桃源”,背后藏着触目惊心的代价:近8年来,已有31人在这里溺亡,最近一次,20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停在了这片水域。
“吃人滩”的名号,早就在当地传开。可为何悲剧还在反复上演?答案藏在一个个让人无奈的细节里。河道里因早年挖沙留下的暗坑,像一张张隐形的“大嘴”,表面看似平缓的水流下,可能藏着数米深的落差,哪怕是会游泳的人,也可能被暗流裹挟;济源河务局立在岸边的“危险”警示牌,红底白字格外醒目,却拦不住游人戏水的脚步——有人觉得“自己水性好,没事”,有人带着孩子觉得“浅滩玩一玩很安全”,直到意外发生,才追悔莫及。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片不足两公里的河滩,竟成了安全管理的“真空地带”。有媒体记者走访时,多个部门都称“不属于自己管理”:河务局说“管河道,但不管游客安全”,文旅局说“没开发成景区,不在监管范围”,镇政府虽有环境整治的责任,却难统筹多部门力量。权责交叉变成了“权责空白”,本该织密的安全防护网,偏偏在最关键的地方破了洞。
其实这些年,牛王滩并非没有“发展动作”。五龙口镇政府投了2000多万元建沁水园文化广场,整治沿线环境;沿太行山高速公路西延项目把这里和五龙口景区、沁龙峡串成了旅游通道;早从2009年起,当地就想推进水资源开发项目,盼着把这片山水变成文旅资源。可这些动作大多围着“美化”“串联”发力,唯独把“安全”落在了后面。就像盖房子只搭框架不砌墙,看着光鲜,却经不起风雨考验。
村民们的处境更显矛盾。早年有人搞游船项目,因安全问题被叫停;如今靠摆摊赚点游客钱,却要时常充当“业余救生员”——下河救人几乎成了部分村民的“第二职业”。到了暑期,镇里只能在主要路口设卡看管,不让游客自由进出,可这样的“堵”,既挡了游客的路,也断了村民的生计,更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人们向往牛王滩,是为了欣赏山水之美,而不是来冒生命危险;当地想发展,也不该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牛王滩的困境,本质上是“天然景区”开发的一道必答题:如何在保护美景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它不是不能开发,相反,这里有太行山水的独特优势,有天然峡谷的稀缺资源,只要规划得当,完全能成为济源文旅的“金字招牌”。但开发的前提,必须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暗坑能不能填上?岸边能不能装防护栏?能不能安排专人巡逻,及时劝阻危险行为?多部门能不能明确牵头单位,不再“踢皮球”?这些问题不解决,再美的山水,也只会变成让人望而却步的“绝景”。
有人说,“美景险中求”,可生命从没有“试错机会”。31条逝去的生命,背后是31个破碎的家庭,这样的代价太沉重。牛王滩不该只靠“警示牌”提醒安全,更该靠实实在在的措施守护安全;当地发展文旅,不该只盯着“游客量”“收入数”,更该把“安全指数”当成核心标准。
毕竟,人们爱上的是牛王滩的清流、青山与清风,是在这里能享受到的夏日惬意,而不是“年年有人溺亡”的揪心消息。希望有一天,当人们再提起牛王滩,想到的是“放心玩”的山水画卷,而不是“要小心”的生命陷阱。让“诗意山水”真正成为惠及游客、造福当地的“幸福资源”,这才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珍视,也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