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有鹏
作者在黄帝陵留影
十、黄帝陵
游览壶口瀑布后,我们冒着烈日,沿青蓝和延西高速,途经洛川驶向黄帝陵景区。行程约170公里,下午三时许抵达。记得二十八年前,我曾两次前往黄陵拜谒,如今环境美化的确今非昔比。远望郁郁葱葱的巍峨桥山,近观碧波荡漾的陵前湖水,在蓝天白云和绿树鲜花掩映下,更显得神圣、静谧而令人肃然起敬。参观“中华始祖堂”之后,过轩辕桥,拾阶而上,“黄帝手植柏”依然苍劲挺拔,祭奠“人文始祖”,驻足“公祭广场”,金色旌旗迎风飘扬,“涿鹿之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一简短记载,在不久前张家口博物馆,我亦目睹相关资料与考证,感触颇深,是以为记:
轩辕蚩尤战漠旌①,
东夷华夏相并荣。
今朝涿鹿烟霞里②,
永奠炎黄万世名。
2025年7月26日 夜宿黄陵县驿居酒店
【注】①距今约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炎帝与强盛的东夷蚩尤部族,为争夺易于浅耕的中原地带,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以炎黄部族大获全胜而告终。黄帝乘战胜之威,继续征讨四方,奠定了今日华夏之版图。这一时期,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黄帝战蚩尤”原文出自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的《山海经》,北宋官修《太平御览》,亦有详细记载。
②涿鹿县隶属于河北张家口市,距今约20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今有黄帝泉、黄帝城遗址、中华合符坛、中华三祖堂、轩辕湖等著名景点。
十一、司马迁祠
清晨七时许,我们从黄陵县沿土五路,经盘旋山路、沟塬险径和乡村小道,转道荷宝、京昆高速,过陕西白水、澄城与合阳县,行程约160公里,于上午十时,抵达司马迁祠。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基因宝库的祠庙,位于陕西韩城市芝川镇,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10年)。东望黄河,西枕梁山,虽历经风雨侵蚀、战火洗礼和沧桑巨变,却依然坚韧地挺立于险峻的高山之巅。二十多年前,我曾二次前往拜谒,这里基础设施有了显著变化。
景区大门两侧石阙上,刻有“挥毫三千年、一日阅古今”楹联,新建祭祀广场矗立着一尊高12米、重二十六吨(计52万两)的司马迁铜像,寓意《史记》12本纪,全书共52万字,以展示这部史学巨著的博大、厚重与思想深邃。沿祭祀大道两侧有“五帝园”等九座巨形雕塑群,并建有“史记博览中心” “千秋太史公”等展馆。穿过富于神秘传说的“芝水桥”(即因汉武帝曾在此采到灵芝草故更名为“芝水),迎面古朴典雅的古牌坊,匾书“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祠庙分为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99级。仿佛历史演进的阶梯,引领人们走进司马迁的精神世界。
当我们来到祠院,献殿正中有石雕供桌,寝宫里供奉着身着红袍、长须飘拂和神态坦然的司马迁塑像。祠墓区有历代重修记事碑和文人墨客吊咏刻石等。寝殿后墓冢为元代修建,圆形坟茔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隐喻太史公“究天人之际”;墓顶古柏分成五枝,苍劲枝干宛若腾蛟和巨形伞盖,有“五子登科”之美誉;墓前竖立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石碑,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圣而富饶的土地。
站立于这座庄严肃穆的祠墓前,俯视风景如画而虹桥飞架的芝水川,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和雄奇伟岸的太史公形象便浮现眼前,他的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将会永远珍藏在华夏文明的宝库里,激励着后来者不断探索追求与创新进取,人们亦会领悟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无穷魅力!
少年壮游历山川,石室搜遗继史缘①。
禹穴秋风窥禹迹,龙门春浪跃龙渊②。
蚕身未死心犹烈,麟笔虽残志更坚③。
穷究天人成绝唱,汗青留与后人传④。
【注】①司马迁少年壮游,探寻和了解了民间许多轶闻趣事,在父亲司马谈去世后继任太史令。“石室金匮”是中国古代珍藏档案的独特方式,将档案存入金质盒子(金匮)后,置于砖石砌筑的房屋(石室)中。这种传统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②"禹穴"指其探访之地,又暗喻史家之精神。"龙门"指史迁生于此地,亦有鲤鱼跳龙门之意。
③以"蚕身"隐喻司马迁因李陵案,惨遭汉武帝治其“宫刑”之罪。"麟笔"借用孔子获麟绝笔的典故。大意为:春秋时期,鲁哀公率众至大野泽狩猎时,叔孙氏家臣捕获一头形似麕身、牛尾、马蹄的异兽。孔子辨识其为象征祥瑞的麒麟,认为乱世现麟反遭猎杀实为凶兆,遂令就地掩埋,并作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哀悼。这一事件促使孔子中断《春秋》编撰,形成“绝笔”之说。
④赞颂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史学成就,结句"汗青"双关史册与不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