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芳声巷30号及其他(作者 孙致刚)
早年间,无锡老城区的街称巷名大多沾水,如前西溪、后西溪、置煤浜、周山浜、东河头巷,名称中所含的溪、浜、河、桥无不与水相关。当然,也有一些巷名似乎另类,如留芳声巷。
留芳声巷留芳声
如果让时间回朔一甲子,位于无锡老城偏南城边的留芳声巷,巷名虽不沾水,但同样有一条小河穿巷而过。这些东城巷陌间的小河,老辈人称之为箭河,唯一不同的是,留芳声巷的这条箭河和城中的直河是不相通的,在巷的中段就戛然而止了,而在这小河的尽头,有一大片赫然有名的宅院——杨家大宅。留芳声巷41号、44号以及和留芳声巷相通的天官弄里,分别分布着杨氏家族的三处宅院。其中41号、44号二处宅院都是临留芳声巷,北面一直绵延至东河头巷。
这些宅院,在清朝咸丰年间曾遭“长毛兵燹”,后虽经复建,但已无从恢复原来建制。但如若走进41号或44号宅院,原先的气派仍依稀可见。41号进门就是一个宽敞的大厅,50年代这里曾开办过扫盲班。曾在小学任教的我的母亲就在此担任扫盲教师,我于是有幸到这座名宅里盘桓,母亲上课我就在厅上厅下“皮”。
44号出名的是它东西两条备弄,使穿行其中的人如入迷宫,从而更吸引了年幼的我们入内探险。大概是毁而复建的缘故吧,当走过宅院内中式走廊后,眼前会兀然出现一座中西合璧的洋楼,清水砖墙、落地长窗,成为宅院里夺眼出彩之处。
名宅出名人,更何况杨氏一门是南宋年抗金名将杨再兴之后。在41号这所宅院里,曾出了两位名列“无锡百年名人谱”的人物——杨荫溧、杨荫浏兄弟。他们一位是财政金融专家,一位是著名音乐史家。特别是杨荫浏,他曾为无锡的家乡父老做过一件名垂史册的大好事。
1950年夏,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工作的杨荫浏先生和曹安和女士在无锡为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曲,这六首传世之作后来编成了“阿炳曲集”。这是一次抢救性的保护,对无锡的影响莫过于许多年里“二泉映月”一直作为无锡人民广播电台的最后一曲。
当年一到晚上十点,这首充溢着江南韵味的乐曲在锡城的大街小巷里悠然回响之时,留芳声巷的巷名似乎是一种天意。
薛家故居和幼儿园
昔日的留芳声巷早已湮没在1997年旧城改造的大拆迁中,往日幽静的小巷已演变成如今的通衢大道。唯一保留下来的遗存是位于学前街东河花园内薛祖康故居的一座正房和正房前的两棵雪松。另外,我们还可以寻觅到同样位于东河花园内保留下“留芳声巷”地名的一所幼儿园。机缘巧合的是这所以巷名旧称存世的幼儿园恰恰和薛祖康故居有着几十年的不解之缘。
1958年,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感召下,留芳声巷及邻近巷陌里的几位家庭妇女——王永兰、高静芬、李慕英几位女士创办了以留芳声巷为名的这所民办幼儿园。幼儿园就设立在薛宅正屋里。这座五开间两层的中西结合式的洋房,楼下除了东边两间仍由薛老先生一家居住外,中间的客厅和西邻的两间就成了幼儿的天地。高静芬女士就是我的母亲,因此童年的我常出没于薛宅,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情深深烙在我童年的记中。
这是一座十分符合中国人深藏不露个性的宅院。进得大门是一条长长的过道,过道尽头是二重门,进得二重门,豁然开朗处是一座方方正正的院落,高墙围合的院落里栽有两棵高大的雪松。正对院落,坐北朝南就是气度不凡的薛宅正房。围绕庭园一周是一条青砖铺就的小道。晨昏时刻,薛宅的主人薛老先生常常沿着这条小道散步,这是一位腰板挺直,威严而又慈祥的老人。幼儿园里顽皮一点的小朋友,常常会跟在阿公后面列成一行亦步亦趋。小朋友们走得慢,于是阿公会常常停下来,笑眯眯地等小朋友跟上他的步伐,此景此情,宛如昨日。
至今我才知道,这位薛祖康老先生也是一位名列“无锡百年名人谱”的人物,他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深造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归国后成为中国著名的缫丝制丝专家。他曾任无锡新华制丝养成所所长和永泰丝厂的总工程师,为永泰系统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他主持下,无锡出产的“华城牌”、“金双鹿”牌生丝,质量和销量都居世界前列。
开办于薛宅的留芳声巷幼儿园,虽然仅是几位家庭妇女操持出来的“民办”,但决非今天某些私立学校,我仅知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们仅领取十分菲薄的工资。但由于这家幼儿园符合平民百姓的需求,长期以来在地区居民中享有一定的声誉。当时没有“择校”一说,就近居民的孩子上这所幼儿园是理所当然的,其中也包括我的堂弟、堂妹乃至自己的女儿,他们都在“薛宅”度过了一段从兜尿布到背书包的时光。
令人欣慰的是,时至今日,薛家故居和留芳声巷幼儿园都保存下来了。其中特别是薛宅,是在薛氏后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才得以保存的,从而为无锡保留了一位制丝专家曾经光辉的历史,也保留了一段几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曾于斯创业的平凡故事。
寻常巷陌未尽的故事
留芳声巷不过是无锡老城里众多寻常巷陌中的一条,消失的是它的躯壳,但发生在这里的百姓故事、江南小巷的风貌以及它承载的那段历史,却会长久地留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记忆中。
有关这条小巷的未尽之处实在是太多太多,如留芳声巷的巷中弄“天官弄”里天官府的传说,以及弄中李家花园——无锡的花卉盆景大王李梦菊先生的宅院。小时候我曾随祖父去李老先生家中一游,庭院不大但布置精洁,小巧的花卉盆景、沿墙的几杆修竹,随意攀爬在墙垣上的十姐妹花在浓绿中吐放着艳红,至今仍鲜活地在我脑海里跃然。
巷中另外还有几处大宅,都有着江南民居的特点,是三进、四进,甚至于五进的宅院,有高大气派的门头、幽黑绵长的备弄。它们也各具特色,6号的宋宅,其特色在于门前河边石砌的码头,这里曾是四邻八乡农村来的小船系泊之处。当年这些小船,在靠近南门处的环城河进入置煤浜,沿城墙脚的河道逶迤前行,而后拐入留芳小巷里小河停靠上码头。这些小船大多做的是冬贩雪里蕻夏卖瓜的营生,只是这些江南水乡的景象,连我们也无从目睹,仅是来自父辈的描述。
2号宅院的出名,在它有一个特别的沿街门头,整个门头呈八字型,中间的大门是布满小钉的方扇头墙门。比这更出名的是这里曾住过一位无锡本土的吴姓武林高手,因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大家都叫他吴阿二。他的练武场子就设在自家门口的巷里,填塞河道后的这一段巷道还是十分宽敞的,每天傍晚时分,是吴阿二和他的伙伴们摆场子的时候,他们练的功是纯粹的中国把式,举石担、扔石锁,我放学回家途中每每路过,从来不会放弃这大好的观赏机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