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在记者这个行当里,我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赣南的所有乡镇和50%以上的农村,这个生我养我成长我的地方,不仅仅是地图上一个很多人念不准名称发音的南方地名,更是历史书页间关于宋城与红色故都的具体符号,是客家人南迁终点的集体记忆坐标。在我踏过的山水间,我无不被她的温情所打动,虽然离开记者这个职业多年,少了很多行走乡间的闲暇时间,但那些丰满的概念被赣江的风、城墙的砖、围屋的土与人们口中的乡音充盈得如此立体,焕发出唯有真正亲历者才能破译的、深藏于时光深处的密码。
她那么熟悉,那么懂我。但我仍想当一名从未来到过这方充满温情与故事乡土的旅行者,在熟悉与不熟悉之间,记录下属于客家人、老区人的赣南密码。
这不是一次寻常的旅行,更像一场解码之旅,我所遇见的,是一个超乎想象的赣州。
古城墙下,与千年宋城的对话
我的解码始于一段斑驳的城墙。赣州宋城城墙,这座国内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宋代砖城,并非博物馆里被精心隔离的冰冷展品,而是依然跃动着的城市脉搏。清晨,我沿着章江与贡江合流处的城墙漫步。赭色的巨砖层层叠叠,缝隙里渗出青苔与岁月的湿气。墙下是晨练的老人,舒缓的太极动作与城墙的沉稳默然契合;墙外是奔流不息的江水,千百年来一如既往地滋养着这片土地。
登上北门的郁孤台,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沉郁词句瞬间有了可触摸的载体。极目远眺,八境台于远处江畔巍然矗立,勾勒出古赣州的天际线。然而,赣州之古,绝非仅是怀旧的风景。我走下城墙,拐进灶儿巷。这条明代遗留的老街巷,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光滑,两旁是飞檐翘角、青砖灰瓦的徽派古建。它们并非空置的遗迹,许多仍有人家居住,窗台上晾着衣物,门口坐着闲聊的居民,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历史感毫无隔阂地交融在一起。犹记得,一位老人坐在竹椅上晒太阳,用我半懂不懂的赣南客家话闲闲地聊起巷子过去的故事,那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纪年,而是流淌在寻常烟火里的温度。
古城之魂,更在于那项穿越时空的伟大工程——福寿沟。步入地下展厅,亲眼目睹这条宋代建成、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城市排水系统,其设计之精巧,理念之超前,令人震撼。它以砖石拱券结构,利用地形高差,将水患化为水利,保障了赣州城千年不涝。这静默流淌的地下血脉,是赣州先民智慧与远见的终极密码,它揭示了一座城市得以生生不息的坚实根基。原来,真正的伟大,并非总是张扬于地表,而是如福寿沟般,深沉地滋养着大地之上的所有繁华。
红土之上,寻找信仰的坐标
赣南是一片被深深浸染的红色土地。瑞金、于都、兴国……这些地名在中国革命史上拥有恒星般的光辉。我来到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摇篮。叶坪革命旧址群,参天的古樟树下,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红军广场检阅台,无一不是朴素至极的土木建筑。站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前,仰望那颗依旧鲜红的五角星,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源自土地深处的、磅礴的精神力量。它不事雕琢,却直抵人心。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耸立于渡口之上。凝视着滔滔于都河水,试图想象那个秋夜,八万六千红军将士在此渡河,踏上漫漫征途的悲壮与决绝。长征第一渡的密码,是关于绝境中的信念,是关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终极证明。纪念馆里,一盏马灯、一双草鞋、一封家书,这些无声的文物,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地诉说着牺牲与理想。
然而,赣南的红色并非只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记者2016年的时候,我参与了“最后的红军”纪录片的拍摄,在县城北门的一条小巷子里,遇到一位老红军的后代,他在这里开着一家小餐馆。聊起祖辈的故事,他的语气平静而自豪,没有刻意渲染,仿佛那英勇与牺牲本就是这片红土地与生俱来的基因。“日子要向前看,”他说,“但根不能忘。”这份融入日常的铭记,这种将宏大历史化为踏实生活态度的方式,或许是赣南红色密码更深一层的含义——它不仅是纪念馆里的过去式,更是一种传承至今的精神底色,一种关于奉献、坚韧与信仰的活的传统。
围屋之中,破译客家人的家园密码
深入赣南乡村,另一种震撼人心的建筑形态闯入视野——客家围屋。龙南的关西新围,宛如一座巨大的褐色城堡,突兀而又和谐地矗立在田野之间。高墙耸立,炮角威严,其防御功能不言而喻,映射出客家人迁徙史上曾经历的艰辛与动荡。
走入围内,则是另一番天地。四通八达的廊道,鳞次栉比的居住单元,庞大的祠堂、水井、粮仓甚至戏台,构成一个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微型社会。祠堂是围屋的精神核心,供奉着祖先牌位,维系着家族的认同与秩序。我用手触摸那些厚厚的夯土墙,感受其传达出的坚实、稳固与安全感。围屋的密码,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聚族而居”的生动体现,它将对家族的重视、对安全的渴望、以及卓越的建筑美学,完美地夯筑在这方形的奇迹之中。
客家人密码更流淌在舌尖之上。赣南菜肴的美味绝不是一般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精髓:鲜辣诱人的酿豆腐,外皮煎得金黄,内馅饱满;清香四溢的荷包胙,荷叶的清香完全渗透入肉质之中;还有九层皮、艾米果等各式小吃。每一道菜背后,似乎都藏着一段迁徙与适应的故事,是客家人利用本地食材,创造独特风味的生存智慧。食物的密码,是最温暖、最直接的文化语言。
在一座仍有居民居住的安远县版石镇围屋里,我听到屋内传来悠扬的采茶戏唱腔。当地朋友告诉我,这是老人们最大的娱乐。这种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地方戏种,唱腔朴实,故事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蕴含着客家人乐观、勤劳的品格。围屋、美食、乡音、戏曲,共同构成了客家人深厚的文化根系,破译它们,便能理解这个“东方犹太人”族群何以在一次次迁徙中不断开枝散叶,却始终不忘来时路。
山水之间,解码绿色发展的未来
赣州的魅力,远不止于历史与人文。它更是被自然深深眷顾的绿色宝库。我登上阳明湖的游船,但见万顷碧波荡漾于群山怀抱之中,岛屿星罗棋布,湖畔林木葱茏,仿佛闯入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也瞬间进入了阳明先生“野性从来山水癖,直躬更觉世途难”的人生悟道。安远三百山,我沿着溪流徒步,空气清新得可以罐装出售,这里是东江的源头,香港同胞的饮用水便源于此山的涓涓细流,赣州人民为保护这一泓清水所付出的努力,令人肃然起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生动的实践。我看到脐橙园连绵起伏,漫山遍野的橙树硕果累累,金灿灿的脐橙已成为赣州最亮眼的绿色经济名片。我也了解到,赣州正依托其丰富的稀土、钨等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升级转型。
在章贡区的高楼大厦间,在蓉江新区的现代化规划馆里,我感受到了赣州奔向未来的加速度。古老的城墙与现代的摩天轮隔江相望,历史街区与商业中心并行不悖。这座城市,正以其独有的节奏,解码着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它既精心守护着千年文脉与红色记忆,又满怀信心地拥抱绿色与科技引领的明天。
遇见,是为了更深的懂得
赣州于我,是故乡,是归途。我最初所以为的赣州,那些标签化的印象,在亲身的行走、触摸与对话中,被彻底刷新和解构。
它的密码,镌刻在宋城墙每一块坚硬的城砖里,流淌在福寿沟永不枯竭的清泉中;它的密码,深藏在红都瑞金那永不褪色的信仰里,回荡在于都河那不息的水流声中;它的密码,夯筑在客家人宏伟的围屋里,飘散在街头巷尾诱人的菜香中;它的密码,也书写在三百山的苍翠欲滴和脐橙园的金色丰收里,闪烁在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憧憬目光中。
赣州,绝非一个单调的历史注脚。它是一个层次丰富、肌理细腻的生命体,古老而年轻,沉稳而活力迸发。《赣南密码》,是一次遇见,更是一次解读。它告诉我,唯有深入一片土地的肌理,倾听其多层次的心跳,才能真正读懂它的过去,理解它的现在,并相信它值得期待的未来。这不一样的赣州,静候着每一位愿意前来,用心破译其独特密码的旅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