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尾巴了,总想着带娃去个不挤又有味道的地方,最后敲定了江门赤坎度假区 —— 没选错,这趟下来,娃揣着满口袋的小火车票根,我装着一手机的骑楼夕阳,开学前的小尾巴,算是过得扎扎实实。
赤坎这地方,说起来就在江门开平,离市区不算远,自驾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最特别的是它被潭江绕着,老镇一半枕着江水,一半铺着骑楼,新开发的度假区没把老底子拆了,反而把老骑楼、旧码头修得有模有样,不像有些地方一拆全是网红店,这里走两步就能摸着几十年的老砖墙,踏实。
带娃玩的亮点,我数三个最让娃念叨的。第一个是骑楼老街,主街那排骑楼太有感觉了 —— 墙面是那种晒旧的浅褐色,有的还留着几十年前的汽水广告,“亚洲汽水,够气够味” 的字样模糊但亲切。骑楼底下的 “趟栊门”,娃第一次见,伸手拨着木条问 “妈妈这是古代的防盗门吗”,逗得旁边看店的阿婆笑。老街上有卖陈皮的、凉果的,还有摆着旧电话、老相机的小店,娃蹲在玻璃柜前看了半天,问我 “以前没有手机,怎么跟远方的人说话呀”,正好趁机跟他讲点老故事。
第二个必须是小火车!彩色的小火车,头是圆滚滚的卡通造型,沿着老街和江边慢慢开,“叮叮” 的铃声一响,娃就激动得跳起来。我们买了往返票,娃坐在靠窗的位置,手伸到窗外挥,路过码头的时候,还跟钓鱼的老爷爷打招呼。小火车开一圈也就二十分钟,可娃说 “比游乐园的过山车还好玩”—— 大概是因为两边的风景都是活的,不是假布景吧。
第三个是潭江码头的夕阳。傍晚的时候,太阳把江水染成金红色,码头的旧石板路也暖烘烘的。我们找了个石阶坐着,看江面上的渔船慢慢飘,偶尔有风吹过来,带着点江水的潮气,娃拿着我的手机拍夕阳,拍出来的照片居然像画儿一样。旁边有当地人在散步,说以前这里是运货的码头,现在改造成观景台,倒成了一家人聊天的好地方。
玩的时候别错过当地的文化,不然就白来了。赤坎是侨乡,老街上有个侨批馆,里面摆着几十年前华侨寄回家的书信和汇款单,纸都黄了,字却看得清楚。我指着一张从加拿大寄来的侨批跟娃说:“以前这里的人去国外打工,想家里了就写这个信,还把钱一起寄回来,建了旁边的碉楼。” 娃似懂非懂,但指着墙上的老照片问 “他们是不是很想妈妈”,倒也戳中了侨批里的心思。旁边还有个小小的碉楼模型馆,能看到以前碉楼怎么防土匪,娃围着模型转了好几圈,说 “这个楼好厉害”。
吃的方面,别去景区门口那些网红店,往巷子里钻。我们找了家小店,点了赤坎豆腐角、马冈鹅肠,还有一碗柴鱼花生粥。豆腐角是现炸的,外皮脆得咬着响,里面的豆腐嫩得能流汁,娃一口一个,连说 “比薯片好吃”。鹅肠炒得够火候,脆生生的,没有腥味,我和娃爸抢着吃。地道的老味道,个人喜欢……
最后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第一,最好自驾,导航到 “赤坎古镇停车场”,旺季周末停车要早点来,不然得等位置;第二,带娃的话一定要带推车,老街的石板路有的地方不平,娃走累了能躺着;第三,傍晚去最舒服,不晒,还能看夕阳,早上人少,适合拍骑楼的空景;第四,顺道可以去旁边的自力村碉楼群,离得不远,一天能玩两个地方。
当然也得说说不足:新开发的商业区有点千篇一律,卖的小吃跟别的景区差不多,没什么特色;部分骑楼还在修缮,围了挡板,拍照会受影响;中午太阳大的时候,老街遮阳的地方少,娃容易晒得蔫蔫的,最好带个小风扇。
回家的路上,娃摸着口袋里的小火车票根,跟我说 “妈妈下次还要来吃豆腐角”。看着他满足的样子,我知道这趟周末游没白来 —— 不是去多有名的地方,而是能跟娃一起摸老砖墙、看夕阳、吃一碗热乎的豆腐角,这样的时光,比任何玩具都让他开心。开学前的最后一段放松,就该是这样有风景、有故事、有味道的样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