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傍晚,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夏塔景区吊桥断裂,5人遇难、24人受伤。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家庭的破碎,更是对当下旅游安全体系的沉重叩问。“网红景区”的流量狂欢与安全管理的滞后碰撞,假日出游热潮裹挟着侥幸心理,夏塔吊桥断裂成了行业积弊的照妖镜。
夏塔吊桥并非首次“失守”。2024年6月,它曾因主绳断裂桥面倾斜,景区虽紧急维修并承诺加强检查,但一年后悲剧重演,足见安全整改的敷衍与监管的失效。同年10月的“检修维护”也流于形式,断裂位置与过往隐患点重合,暴露出部分景区将安全检查异化为“打卡任务”,设备老化等核心问题被忽视。
从行业看,旅游设施安全标准滞后问题凸显。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对大型游乐设施有严格规定,但针对吊桥、玻璃栈道等新兴网红项目,地方标准与监管细则尚未完善。夏塔吊桥的承重设计是否符合高原山区气候条件、桥索材质是否达标等问题待解,这警示安全监管必须跑在创新前面。
夏塔事故并非个例,它撕开了假日旅游高峰期安全风险激增的残酷现实。2023年网红玻璃桥超载晃动、2024年山区步道护栏被冲毁致游客坠崖……据统计,2025年暑期全国景区日均客流量同比增长23%,但部分景区应急预案停留在“纸面演练”,安保、救援资源匮乏,疏散标识模糊,设施超负荷运转,安全防线不堪一击。
更深层的是“安全成本”与“经济收益”的博弈。部分景区为追求利润压缩安全投入,夏塔吊桥定期换索成本高,景区年维护预算有限;某些景区默许旅行社超员售票,漠视生命价值。生命无价,一旦安全信任崩塌,景区重建声誉难如登天。
避免悲剧重演,需构建“技术+ 管理+文化”防护网。技术上,推动旅游设施智能化升级,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立安全数据库追溯管理;管理上,强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景区制定严格维护制度,多部门联合抽查,地方政府将安全纳入政绩考核;文化上,培育“人人都是安全员”的共识,景区普及安全须知,游客摒弃侥幸心理,建立隐患举报奖励机制。
夏塔吊桥断裂撕裂了行业安全信仰,旅游安全已成社会命题。各方需以“归零心态”重构安全体系,将“生命至上”理念融入每个环节,让出游远离危险,莫让美景成为生命的“陷阱”。(杨梦婧)
编辑:陈翠
编审:韩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