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汪子芳
八月的洞头,海天一色,阳光洒在碧波之上,映出粼粼金光。海风掀起层层浪花,对每一个向往大海的人发出热情的邀约。
乘坐直升机“飞阅”洞头,或是登上游轮开启心“洞”之旅,吃完透骨新鲜的海味,夜幕下再邂逅一场氛围感拉满的海边音乐会……
这个夏天,洞头以“潮”出圈,推出多个旅游新场景、新业态,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踏浪而来、沉浸体验。
作为全国十四大海岛县之一,这座素有“海上花园”美誉的海岛,何以持续释放魅力?又如何吸引年轻人纷至沓来?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文旅转型逻辑?
向海而行 来洞头玩什么?
海浪、日出、晚霞,皆是风景。在洞头,最动人的景致,就藏于山海之间。
351公里蜿蜒绵长的海岸线,4810平方公里的渔场碧波浩瀚,上百座岛屿如珍珠般散落在万顷碧波之中。
海岛游风头正劲,除了看海景、吃海鲜,洞头还有哪些打开方式?
今年夏天,洞头推出“一岛一世界”主题的跳岛游,以及直升机低空游、海上游轮,“海陆空”体验一齐上线,打开了沉浸式玩海的新方式。“夕阳掉进我心里,我要带你去寻找散落的星星”……7月23日晚,以星空为幕、海浪为伴奏,《艾蜜莉》《西湖》等旋律悠然响起,一场海边音乐会正在泽野星空营地上演。
“洞头的夜,竟然这么潮!”来自宁波的游客小羽忍不住赞叹。不久前的另一场音乐会上,来自温州医科大学国际暑期学校的30多名学生沉浸于海岛的热烈与自由。21岁的埃及小伙Waseem即兴登台高歌,23岁波兰女孩Olga则举着手机拍个不停,急着把这份浪漫分享给远方的亲友。
情绪经济正在催生万亿级市场。而洞头,借助大自然赋予的礁石、灯塔、沙滩,加上沉浸式音乐会和艺术体验,巧妙地接住了这份渴望。
这个夏天,洞头在在全域景点推出“海边有场音乐会”系列活动,通过氛围感激发情绪共鸣,吸引大量年轻人登岛体验,有效激活夏日经济。
“本来是冲着海鲜来的,没想到还遇上这么有氛围感的音乐会。”31岁的王文达和妻子彭欣连连表示惊喜。他们打卡了东沙不夜港附近的“环球渔市”海鲜餐厅,也品尝了“渔家厨娘”做的透骨新鲜的海味,琳琅满目的海鲜让两个吃货直言“不虚此行”。
住在泽野的玻璃房,枕着涛声入眠,彭欣说:“吹吹海风,放空自己,烦恼好像都被海浪带走了。”破晓时分,房车旅行的网络歌手“鸭梨”弹起吉他,与近百游客共迎东海第一缕曙光。
从深夜星光到晨光熹微,海岛的旋律始终与海浪同频,俘获了无数年轻的心。
情绪消费的浪潮,映照出当代人对精神慰藉的渴望。如今,海边音乐会已成为洞头文旅的标志之一。东沙不夜港、海上阳台、三盘吉照岛、韭菜岙沙滩、赛尔码头等地,都推出形式多样的音乐现场,共同构成独特的“海风歌单”矩阵,让游客随着大海的节奏尽情放松。
踏浪而至 海岛如何留住年轻人?
如今的文旅消费,早已跨越“看风景、买特产”的初级阶段,进入注重文化体验、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精神共居”时代。
要想真正留住年轻人,只靠“情绪”固然不够。对于海岛而言,要想长红,必须在海景与氛围之外,扎实深耕文化内核,用艺术与文化体验留住人心。
走进燕子山下的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热播剧《竹水淮亭》中刘诗诗同款牛角梳、《永夜星河》联名发带,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爆款”。就连李子柒在春晚佩戴的螺钿发钗、娇韵诗的月神花首饰盒,也出自这里。
与年轻设计师合作、联动Z世代喜爱的影视IP,让博物馆的不少联名款产品火到了海外。螺钿这项“发光”的传统技艺,正成为洞头新潮的“文化暗号”。
几公里外的海陶艺术馆里,由海泥制成的陶器正散发着沉静的气息。“海陶不是‘海外淘宝’,而是用海泥做成的陶器,每一块泥都带着大海的气息。”馆长方国防介绍。每逢周末,总有不少情侣来这里打卡,大家围着陶轮体验拉坯,以手作海陶为信物,甚至有人在面海的玻璃茶室求婚。让海洋的力量见证爱情,大概是最“洞头”的浪漫了吧。
除了螺钿和海陶,色彩浓烈、充满渔家风情的渔民画,也跃上雨伞、帆布袋和鹅卵石,游客亲手体验绘制后,就可以将“海岛故事”带回家。
“海岛独有的艺术业态不断焕新,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休闲选项,也强化了海岛的文艺气息。”洞头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年轻人愿意为“刹那的心动”“有共鸣的体验”买单。如何让每个游客在海岛找到专属玩法?洞头通过音乐、美食、非遗等元素构建情绪场景,满足Z世代对于情绪的需求,并打通全域消费链,逐步打造体验感满满的心“洞”模式。
今年暑假,远离大陆的鹿西岛还推出“7天岛主计划”,这座常住仅2000多人的小岛,迎来了十余批超200位青年“岛主”。
老手艺成了新“潮玩”,废弃码头变身为文艺地标,“青年上岛”计划吸引超千名青年登岛创业……当海岛用创意为年轻人悉心考量,一场场充满未知的碰撞和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破浪前行 如何塑造可持续吸引力?
精美的包装终会褪色,而真诚永远经得住时间的考量。
当文旅产业学会为一片海、一束光、一阵风而精心设计,便真正读懂了新时代的游客,握住了通往未来的钥匙。
洞头清醒地意识到:海鲜与美景之外,必须培育更深层、更持久的发展动力。
夕阳西下,天空和海面被染成玫瑰金。大门镇赛尔码头的灯塔灯光亮起,一场原创沉浸式歌舞剧《爱乐之港》正拉开帷幕。一对对情侣拿出手机、相机,记录这绚烂而浪漫的时刻。“吹着海风看音乐剧,真是太幸福了!”来自上海的凯凯在社交媒体写道。
赛尔码头的负责人周政宇来自乐清,2024夏天,因为被大门镇乌仙头码头的灯塔和落日余晖吸引,80后的他成为一名上岛青年。在码头开出一家灯塔咖啡馆,并在社交媒体更新创业日常,分享海岛的浪漫。举办落日音乐会、灯塔音乐诗会,唯美的风景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打卡追光。积极引进年轻人喜欢的业态,洞头让年轻人倍感“新”意。走进东沙不夜港·青年里,这个暑期新开业的美食综合体,汇集了多家洞头首店餐饮,提供“吃+喝+玩+拍”的一站式沉浸体验,松弛感直接拉满。
不可否认,海岛旅游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淡旺季明显,怕业态“撞脸”,更怕留不住人才。
如何实现文旅的“四季常青”?洞头没有急着追热点,而是一步步扎实布局。打破季节限制,开发海钓、冬季狂欢节“晒海”活动;通过“文艺青年登岛”谋划艺术季、创作营等……通过拓展业态,推动文旅从“夏日爆款”到全年IP的升级。
青年人才对文旅的发展至关重要。洞头积极搭建青年成长平台,举办青歌赛、民星秀等活动扶持本土文艺爱好者,让年轻力量有机融入旅游生态。“希望更多本土年轻人绽放光彩,更多地参与到文旅业态场景。”洞头区文体旅广局副局长潘正凯介绍。
“接下来在‘海边音乐会’结束后,还将继续谋划跨年烟花节、沙滩日出音乐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让游客解锁不一样的海岛生活。”潘正凯说道。当地正在创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发展,让“国际生态旅游岛”不仅有山海景观,更具备蓬勃的青春力量。
如今的洞头,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海滨观光游,它正以情绪为触点、文化为底色、青春为动力,坚守长期主义,追求与年轻人的心灵共鸣,探索海岛的长远发展路径。
这场心“洞”之旅,正期待着更多人踏浪而来,书写蓝海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