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9日电(记者程迪)29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人民公园内,汉服少女轻摇团扇走过糖画摊前,线装书典籍展位旁,孩童踮脚触摸古老的活字印刷模具,巡游队伍掀起阵阵欢呼……这是乌海市首次作为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举办地的第一天。
56家文创商铺沿湖铺开,形成一条蜿蜒的文化长龙。在一家仿古饰品铺前,银川游客李薇正在试戴绒花发簪:“没想到乌海能打造出这样精致的文化盛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不远处,“同心锁·木竹艺”展位围满情侣,人们正在学习制作竹编同心锁。
“预计今晚客流将破2万人次!”乌海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科科长杨建玲穿梭在人群中,不时查看安保调度系统。她记忆犹新:去年首办活动时1万人涌入,现场摩肩接踵。为确保安全,今年公安、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卫生健康等数百名人员全程值守。
当晚8时30分,水上舞台华灯璀璨。《鹊桥仙·千古之约》实景剧以湖面为舞台,借助全息技术重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经典传说。观众席中,来自阿拉善的牧民布和一家看得入神:“以前只知道七夕是中国情人节,今天才明白还有乞巧、祈福这么多文化内涵。”
书法体验区内墨香四溢,8岁的苗熠晨屏息凝神,在宣纸上落下第一个“鹊”字。毛笔在她稚嫩的手中微微颤抖。“慢慢写,你看这氛围多好。”母亲孙凤轻声鼓励,目光中满含期待。孙凤告诉记者,女儿学书法才一个月,每天坚持练习半小时。“带孩子来参加‘活字印情’体验,比在家练字强百倍,孩子也特别有成就感。”她说。
书法老师李力增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指导握笔姿势。58岁的他因书法改变命运——当年从矿区被特招进工厂,一管羊毫陪伴46年。“书法锤炼心性,字如其人。”他看着孩子们稚嫩却专注的脸庞笑道。
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区内,乌海“吹糖人”传承人张文化的糖画摊前人头攒动。只见他手腕轻转,金黄的糖浆瞬间化作展翅的凤凰。“我们改良了萃取色素,还将画糖、吹糖、塑形三项技艺结合创新。”他指着新创作的沙漠骆驼糖塑说,“去年七夕一天收入1万多元,今晚预计能突破2万元!”
夜幕降临时,公园赏石阁二楼正在上演“抛绣球”情景剧;在“二大娘说媒”现场,化妆成媒婆的主持人谷威正在为单身青年牵线搭桥。“我们设计了牵红线、吃巧果等互动环节,今天已有13对青年交换了联系方式。”他说。
“弘扬传统节日,是为了让家国情怀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坐标。”乌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欣超说,本次活动以“鹊梦千年 情韵乌海”为主题,从8月29日至9月1日,融合国风市集、实景演出、中华民族婚俗大秀等多元内容。据统计,七夕当日当地共计开展主题活动百余场,从乞巧对歌、读书分享会、民俗体验、非遗展示到健康婚恋讲座,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时代内涵。
月挂沙丘,河灯点点。当晚9时,全体演员带领数万观众共放河灯,湖面上闪烁的烛光与星空交相辉映。
千年鹊桥传说,正在煤城新韵中续写华章。当传统文化遇见现代文明实践,当资源型城市探索转型新路,乌海用一场浪漫的文化盛宴证明:文明薪火相传的密码,就藏在每个用心传承的瞬间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