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833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无人驾驶智能游船荡漾在护城河上,碧波潋滟,古城垣更显现代与历史交融的独特魅力……”近日,CCTV-2《经济信息联播》节目中出现了这样的报道画面。
小小的一艘智能游船,配备激光雷达和多类传感器,不仅能够自主航行、自动避障、精准靠泊,还能根据客流情况自动调度运行。游客乘坐其中,既加深了空间沉浸感,又巧妙地隔绝人潮喧闹声,更无形浸染着古朴城垣的历史文化魅力。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复合而沉浸的文旅产品自然吸引不少市民游客体验。如今,护城河上的这股“智慧游船水上观光热”,正是科技赋能曲江文旅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科技赋能文旅
“滨水经济”拓展消费新场景
水光潋滟、泛舟煮茶……西安城墙下的一艘艘智能游船,早在2023年的春天,就掀起过围炉煮茶的风潮。
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游客写下了荡漾护城河上的体验,有人身着华服、品茶赏景,留下了穿梭在科技与历史之间的碰撞“大片”。由此,无人驾驶智能游船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安城墙景区护城河上,自动驾驶游船 “汐”
“护城河上空间感十足、具有露台的船只叫‘漾’,是第二代‘水上超级空间’,而形态修长、行进更灵动的游览船叫‘汐’,都是使用无人驾驶‘智舶系统’的智能船。”此前,相关项目团队人员在采访中告诉小薇。
航行在护城河上的“漾”与“汐”已然不是简单的游船,更是一个个滨水经济生态“最小单元”。游客能在船上品茶打卡,也能与水中游鸭拉近距离,还能一边听着西安城墙的历史,感受现代化西安的优美……不知不觉间,游客体验更沉浸,消费场景也更复合多元。
可见,这样的“科技+文旅”产品,既实现了西安城墙景区运营的轻盈化,又衍生出文化品牌服务的新空间。通过提升船只利用率、增加游客停留时长、多元化乘船服务等体验,西安城墙在保护千年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开发出滨水经济的活力,激活文旅产品的新模式。
“智慧”不止游船
西安城墙文旅融合谱新篇
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已然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成为市民的公共文化空间、游客触摸历史的窗口。
在一艘艘无人驾驶智能游船荡起的涟漪之外,“科技+文旅”的魅力依然让古城垣焕发生机:来到西安城墙,游客可以通过云地图“线上+线下”感受一砖一瓦;戴上VR眼镜,可以运用“无人机+VR”沉浸式飞跃城墙;走出永宁门外,每天傍晚,一场场技术加持的“大唐迎宾盛礼”带来文化盛宴;漫步西南城角,现代化光影秀让城墙成为“巨幕”,令人目不暇接……
带来数字化全新文旅体验的,还有众多数字IP文创延伸。
此前,以西安城墙为背景原创的CG动画《盛唐天团之奇幻上元夜》吸睛无数,“唐小妃”“城小将”等“盛唐天团”数字形象“横空而出”,文创IP火爆全网;以长安灯会·西安城墙灯会为原型的“镜像永宁”元宇宙灯会,也引起了一阵“元宇宙”文旅的讨论风潮。
这些科技赋能文旅的实践,让“穿越”千年的城垣以更时尚、更年轻的方式走入人们视野。从线下的游船,到线上的IP形象,西安城墙的文旅融合生态更丰富,消费场景更延展,成为科技创新焕活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动典例。
保护与焕活并重
“数字方舱”筑牢文化根基
护城河畔,市民游客络绎不绝,而西安城墙之上,保护这座千年城垣的“硬科技”同样持续不断地工作着。
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AI智能体……多样科技手段打造的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正筑牢历史文化根基。
通过实时监测系统,西安城墙景区能够精准掌握游客承载量,科学制定开放策略,既满足了游客参观需求,又确保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在文旅运营之外,这些覆盖13.74公里城墙的3000余个检测点,更通过分级预警机制的数字化呈现,整合文物保护、防汛指挥、安全应急等多方面的数据要素,实现了对城墙的全方位监测和管理。
不仅如此,智能游船也有新功用。护城河上自由穿梭的自动驾驶智能清洁船既确保河水清洁,又实时监控水质,为西安城墙水体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正如此前CCTV-13《东方时空》节目的报道:“借助数字技术,西安城墙保护从传统‘修修补补’的被动模式,转向了‘提前预防’的主动模式,为文化遗产筑牢全天候的‘防火墙’。”
这样的防火墙,呈现出科技加持平衡文物保护与文旅资源挖掘的重要作用。如今的西安城墙,运用科技让“保护”与“焕活”并重,筑牢文脉遗产根基的同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曲江新区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以“科技+文旅”激活动力引擎,深度开发文旅资源。而西安城墙景区的科技赋能实践,正生动诠释着这条“资源—场景—产业”的文旅经济转化链。
下一步,曲江新区还将继续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路径,让更多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友好旅游消费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羚玮
校对:蔷薇
初审:媛媛
终审:文静
西安曲江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