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瀚潞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自汉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华大地流转,七夕便成了镌刻着浪漫与祈愿的文化符号。2025年的湖南,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脉、非遗为韵”,让这个传统节日在现代婚礼中延续深情,在科技艺术里编织新梦,在全民非遗体验中传递温度,让“七夕”成为人们可触、可感、可参与的生活诗意。
8月28日,湖南省冷水江市首届七夕幸福家庭主题文化节在锡矿山两山广场拉开帷幕。 梁伟平 杨荣 摄
婚俗新章:让古老浪漫照进当代生活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的浪漫内核,与“相守”的美好期盼紧密相连。2025年的湖南,正以创新婚俗为这笔浪漫续写新篇。
长沙窑非遗传承人现场颁证、手写书法婚书、赠送非遗剪纸……8月29日,长沙靖港古镇以传统中式婚典迎接这16对新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常德河街的国潮集体婚礼上,新人踏着青石板路,乘定制“公交婚车”穿越城市地标;长沙桃花岭公园的红毯旁,国乐悠扬绕林,50对新人在传统礼乐中执手许诺。而长沙市雨花区民政局的金婚夫妇为新人颁证时的微笑,开福区“鹊桥拱门”下抽取的“心愿盲盒”,更让仪式感里多了岁月沉淀的温暖;岳阳君山岛的檀木对梳轻叩,君山银瓷映着湖光,为婚龄十年以上的夫妻定格执子之手的长久,让七夕的浪漫,从初见之欢延伸至久处不厌。
长沙铜官窑国风乐园,无人机排列成浪漫图形。
科技艺境:为传统传说注入青春活力
湖南的奇山秀水,本就是七夕浪漫的天然幕布。而当科技与艺术在此相遇,古老传说便有了打动年轻人的“潮”范儿。
8月29日,“湘见张家界 爱在七星山”七夕交响云游会在张家界七星山成功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韬 摄
张家界七星山“天空之眼”观景台,云海漫过山峦时,张家界爱乐乐团奏响《梁祝》的旋律,让日落与音符共绘“此景只应天上有”的画卷;岳阳天岳幕阜山的“向云端”露营音乐节,帐篷缀满星光,歌声与晚风撞个满怀;湘西乾州古城的苗族“哭嫁”声里,来往“对歌”中道尽少数民族的浪漫直白。
更令人心动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长沙铜官窑国风乐园的夜空下,千架无人机将编队升空,牛郎织女的剪影在星河下“相会”,让古老传说化作触手可及的现代童话;湘西芙蓉镇的摸泥狂欢节上,土家族“情侣互抹泥浆送祝福”的古俗,将遇上电音的节奏与瀑布灯光秀的璀璨。影院里,《七天》《有朵云像你》的细腻情感与4K修复版《青蛇》的经典韵味交织,让七夕成为多元的情感栖居地。
长沙世界之窗千人放飞粉色孔明灯活动现场。景区供图
非遗共情:让千年习俗成为全民盛宴
七夕的浪漫,不只属于情侣。魏晋南北朝兴起的“乞巧”之俗,唐宋时的“做巧果”“拜魁星”,若只停留在史料里,便少了烟火气的温度。湖南正以“活化”之力,让非遗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出,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省非遗保护中心的“乞巧”盛典,邀请500对情侣共绣香囊,玩转鹊桥剪纸、投壶对诗的游戏,让古雅意趣重现;湖南湘绣博物馆开展“绣游记”,邀请情侣共执绣针,将爱意缝进丝线;永州江永女书园,人们用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写下“一生一世”,小众文化成了独特的情感密码。
这浪漫更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将举行“七夕游园大赏”,邀请观众体验长沙铜官窑瓷器制作。湘绣双面全异绣的精妙、制香的清雅、面塑的灵动、糖画的甜意,让指尖技艺成了慢生活的注脚;汨罗屈子文化园的香囊里,草木芬芳承载着祈福的心意,让地域文化与七夕祈愿相融。
孩子们也在这场盛宴中种下文化的种子:长沙非遗馆前坪将上演皮影戏《天仙配》,牛郎织女的故事变得鲜活;开福区东风路文创园将举行木偶皮影沉浸式展演,木偶小戏《小放牛》《月光仙子》将上演巧趣。
从情侣间的脉脉深情,到全民参与的游园之乐,再到孩童眼中的非遗启蒙,湖南的2025七夕,早已超越“节日”的范畴。它是文化的传承,是情感的联结,是让千年古节“活在当下”的生动实践。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