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IP,是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转化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活力。如今,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贵州是西部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近年来,贵州文旅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应用方面针对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IP进行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一批示范性创新实践成果。
“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是红色文化数字化的代表项目,通过运用AI虚拟交互、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打造成全国首个长征主题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依托《红飘带·伟大征程》和《红飘带·多彩飞越》两大核心产品,把长征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数字内容。截至2024年,累计演出9900余场,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在非遗数字化方面,黔元工作室利用UE5技术打造VR非遗元宇宙项目。团队深入黔东南州苗寨、侗寨进行实地调研,详细记录银饰锻造、侗锦编织等传统工艺,再运用渲染技术实现近乎真实的虚拟呈现,用户戴上设备就能沉浸式体验黔东南非遗的独特魅力。这些项目探索出贵州“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模式,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目前,贵州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IP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有提升空间:第一,数字化投入与文化价值回报的时间错配问题突出。传统文化价值实现有跨期特征,数字化投入与未来文化价值回报存在时间差,企业面临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第二,文化传承的外部性补偿机制不完善。文化传承有正外部性,但现有补偿机制激励不足,可能加剧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三,数字化技术应用同质化现象明显。部分项目技术应用缺乏创新,存在简单复制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未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独特价值;第四,产业融合程度有待提升。数字化文化项目与旅游、教育、创意、康养等相关产业融合不够深入,还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和达到协同效应。
未来持续推动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IP,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文化贴现补偿模型,科学评估文化价值。构建包含文化资产数字化价值、文化传承贴现因子、数字化投入成本和文化补偿收益等要素的评估模型,准确衡量数字化项目的综合价值,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二,完善多元化补偿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对文化传承保护给予合理补偿;第三,加强技术创新应用,提升项目品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深度应用,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数字化品牌;第四,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价值链条。推动数字化文化项目与文旅、教育、创意设计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文化+科技+旅游+教育+康养”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IP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贵州应继续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价值评估机制,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国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为建设文化强省贡献更大力量。
[本文系2024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研究》(2024RW94)成果]
文/贵州财经大学 陈思颖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34期
海报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伊伊
一审/屠琪
二审/周芸吉
三审/梁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