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牧羊
立秋已过,但南方的热浪似乎还未有退意。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半,多少人迫切想要寻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远方,却总因时间与距离而令愿望搁浅。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显然是“假期余额”告急的人们的性价比之选。从毕节开车或坐大巴出发,一个小时便可抵达赫章汽车站。
△每年 8 、 9 月份,是赫章韭菜坪韭菜花季。(图 / 视觉中国)
赫章水草丰美,山壑绵延,贵州第一大河乌江的北源六冲河就发源于此。不输内蒙古的高山草甸上吹起飒爽的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紫色野韭菜花海,在“贵州屋脊”之上缓缓摇曳。
秋日伊始,不妨到赫章来,看看山峦与秋花。
赫章,原名墨特川、黑章,是彝语“hezei”的音译,意思是“有水塘的山冲”。全县最高海拔2900米,最低海拔1230米,平均海拔1996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
日常调侃自己为“牛马”的打工人,第一站可以选择阿西里西大草原。青绿色的草甸连绵起伏,租一匹当地人牵着的马,在微凉的山风中漫步,听马蹄踏过带着露水的草地发出的细碎声响。
如果选择自驾,一定要体验景区内二台坡那条著名的“波浪路”。车行其上,时速50km/时,恰好带来轻微的失重感,犹如在绿色海浪上玩过山车。车内人的惊呼与大笑,能带来最纯粹的快乐。
△波浪路现在已经是网红景点,有时候还需要排队游玩。(图 / 小红书截图)
8、9月份赫章最盛大的自然景观,莫过于阿西里西韭菜坪的野韭菜花海。
乘坐缆车上山,随着海拔攀升,视野逐渐开阔。目之所及,巨大的白色风车阵列缓缓转动,山顶那片绵延天际的浅紫色花海铺陈在眼前。没有人工雕琢的精致感,柔美的粉紫色的海洋中,反而透露出一种粗犷、蓬勃的生命力。
△赫章韭菜坪“云上花海”。(图 /IC Photo )
身处群山之间,赫章人从未放弃过探索与山的相处方式。前往韭菜坪的路上,赫章这条惊人的挂壁公路十分值得一看。
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石板河村被大山阻隔,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外。2000年,当地村民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全村人三年的努力,人工在悬崖上凿出了一条470余米的人行便道。2008年,人行便道被拓宽为可供车辆通行的“挂壁公路”。
在挂壁公路侧边,凹凸不平的山壁似乎还在讲述着人们一锤一镐从绝壁上生生凿出来一条道路的故事,让人不由得感叹当地人对走出大山的决心和勇气。
△挂壁公路。(图 /IC Photo )
环绕赫章的群山之中,还藏着别样的自然风景。位于“贵州屋脊”小韭菜坪的洛布石林,有千亩石林与万亩草场。2900米的海拔上,藤石相缠,石峰嶙峋,景区不大,最适合三五好友慢慢游玩。
如果想进一步与自然接触,建议直接夜宿在阿西里西草原的营地中。夜间虽然温度骤降,但抬头便是毫无遮挡的星河,早起还能在绝佳位置观赏日出。
高原之上,人与自然之间那种直接、原始的互动关系被无限放大:在这里,人是渺小的,但心却是舒展的。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赫章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战国时期赫章是夜郎辖地,因“夜郎与汉孰大”而被世人熟知。
据文献记载,赫章下辖的可乐乡(彝语“柯洛洛姆”音译,意为“中央大城”)曾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世纪50年代至今,赫章出土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在已发掘的墓葬中,“套头葬”是夜郎民族特有的葬式。
△贵州省博物馆收藏了“套头葬”葬式。(图 / 视觉中国)
夜郎国的辉煌消散在历史长河中,但乌蒙山深处的古老彝族,却始终用最鲜活的歌舞,保存着源自远古的文化记忆。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恳合呗”,意为“向灵体告别,一起来唱歌、跳舞”。铃铛舞无音乐伴奏,数名乃至数十名统一穿着彝族服饰的舞者右手执马铃铛,左手执彩带,铃铛摇动,发出统一清脆的响声。
△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板底小学,学生们在课间跳彝族铃铛舞。 (图 /IC Photo )
过去,彝族人民为国王、首领举行祭祀追悼先王时会跳起铃铛舞。经过千年演变,彝族铃铛舞的内容也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彝族先民在与自然抗争中顽强生存,一代代男耕女织、生息繁衍的民族发展史。
彝族另一种非遗文化——撮泰吉,被中国戏剧家曹禺先生称为“戏剧活化石”。它以充满原始力量的身体语言和声响,向当代人展示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的古老信仰。
撮泰吉,又称为“变人戏”,因此演员要模仿人类刚由猿进化到人的过渡状态,只能矮步蹲走。头戴面具者,分别扮作彝族老人、苗族老人、汉族老人及小孩等。不戴面具者为山林老人或山神,是自然与智慧的化身。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珠市乡撮泰吉非遗表演。(图 / 视觉中国)
这两种舞蹈常在特定民俗活动和重大祭祀、节庆场合表演,正式表演时间相对固定。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特定的文化展示活动、非遗进景区专场演出中,游客或能一睹其风采。
观其美景,品其文脉,赫章让人大饱眼福,当地美食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赫章自古盛产核桃,韭菜坪山野之间生长的核桃果实均匀、壳薄仁满、色泽纯正,做成核桃麻糖、核桃酥等产品味道清香,甜而不腻。
日温差大、年温差小的气候,原生态、无污染的水源以及性状偏碱的土壤,又让樱桃在赫章茁壮生长。摘下树上一串皮薄肉厚、汁多核小、红艳如珠的樱桃品尝,口腔中全是果汁迸发的甜香。
△赫章樱桃。(图 /IC Photo )
用可乐乡本地土猪“可乐猪”(又称“乌金猪”)的后腿肉做成的腊肉,经过本地红花椒与粗盐等香料的混合腌制,色彩透亮、皮肉糯香、回味绵长。
烙锅也在赫章“必吃榜”榜上有名。烙不同于烤制的热烈,又没有炸物的油腻,在凹形锅上刷上一层油,三五好友在谈笑间将洋芋、豆干、臭豆腐、五花肉等食材烙至滋滋冒油,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的称赞,是对这片土地风物最大的尊重。
△烙锅是毕节地区特色的美食烹饪方式。(图/牧羊 摄)
风物是风土的延伸,赫章的山、水、人、物,似乎总带着一种来自山野的、少经雕琢的本味。它可以充满激情,处处展示着人定胜天的信念;也可以充满诗意,满足人们对远方的种种浪漫幻想。
如同枝头独自娇艳的野樱桃、风中飘过的韭菜花香,赫章的美无需修饰,便足够圆满。赫章最让人回味的,或许正是这一种被遗忘的、自得其乐的智慧。
参考资料:
[1]魅力赫章 | 赫章县人民政府
[2]彝族铃铛舞、彝族撮泰吉 | 中国非物质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3]乡见中国·遇见赫章 | 中国国家地理
编辑:曾宝气;校对:遇见;排版:土土

“你想去看看赫章的草原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