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黄河”标识打造文化公园建设“曲阜样板”
——专访山东省曲阜市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徐博
“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在运河之滨,有一处圣人门庭,这里是山东济宁的曲阜,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人文聚落,山水相依。
这是尼山水库及尼山圣境景区。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说到曲阜,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孔子故里。在这样一座承载着深厚儒家文化底蕴的古城里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又应是何种模样?近日,围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情况,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专访了山东省曲阜市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徐博。
该有的样子
“在您心目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曲阜段应该是什么样子?”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我认为曲阜段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该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融合生态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它将充分展现曲阜作为孔子故里和儒家文化发源地的特色,同时将深度融合黄河文化的磅礴大气与儒家文化的精致典雅,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徐博的语气中透着自豪与期待。
2023年7月,按照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随即,山东快速反应。同年9月,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山东将构建“一廊一带四区多点”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格局。徐博表示:“其中,‘四区’就包括儒家文化展示区,这与曲阜的核心文化地位相吻合。”
在徐博看来,曲阜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优势显而易见。
“曲阜‘三孔’作为全球儒家文化的精神标识,是黄河文明‘礼乐文化’的巅峰代表。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等‘新三孔’项目,与‘老三孔’形成‘古今对话’的文化矩阵。2024年,“三孔”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最具国际辨识度的文化地标。”徐博认为,这是“三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唯一性的有力体现。
学生来到尼山圣境景区研学。 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不仅如此,曲阜还具有政策赋能与区域协同的双重红利。”徐博向记者介绍,山东省将曲阜纳入“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核心节点,叠加济宁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建设(如济枣高铁、济曲快速路辅路),形成“文化高地+交通枢纽”的发展优势。2024年,曲阜争取中央资金1.52亿元支持文旅项目,为黄河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强力保障。
华丽的转身
今年夏天,曲阜的崇文湖成了网红打卡地。可谁能想到,就是这片林立着密密麻麻钓竿的水域,去年竟然还是一片垃圾遍布的采煤塌陷区。为修复这片“生态伤疤”,当地政府下决心斥资10亿元进行改造。如今,这里每天吸引着数百名专业钓手挥竿竞技,曾经的污染“痛点”已然转变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在曲阜,这样的“华丽转身”并非孤立存在。
过去的曲阜市陵城镇张庄村,不少院落因村民外迁长期闲置,断壁残垣间杂草疯长,这些荒废院落不仅拉低了村庄“颜值”,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更制约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此,张庄村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以整治人居环境为突破口,精准靶向荒废院落这一痛点,在镇村建设办公室积极协调下,将复垦出的20余亩闲置地块所节余的指标进行市场交易,获得了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政策红利很快转化为发展动能,张庄村凭借项目资金,以及治理废旧老窑厂、修整河滩地带来的集体收入,将资金“活水”精准引向村民最期盼的道路改造工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今的曲阜,已实现了生态资源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徐博自信地举例说,孔子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新增湿地面积1200亩,吸引白鹭、灰鹤等珍稀鸟类栖息。依托这一生态优势,公园推出“湿地研学+自然教育”项目,2025年接待研学团队23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销售荷叶茶、芡实等农产品,户均增收1.2万元。
在石门山镇梨园村,当地将40余处闲置老宅改造为“耕读文化”“手作匠心”“山居雅集”三大体验街区,引入咖啡工坊、非遗工坊、星空营地等新业态。72岁的高宋兰在工坊进行虎头鞋制作的教学,月收入1500元;村民韩德春回村开设农家乐,招牌菜“梨园炖鸡”日均销售30余份。项目运营后,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10万元跃升至200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收入增长40%。
享受的红利
曲阜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而这背后,离不开这两年来相关部门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作。徐博向记者介绍,《规划》实施近两年来,曲阜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系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曲阜市发展改革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曲阜市发展改革局统筹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建设,2024年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02亿元用于鲁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建设,争取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2.7亿元,支持文旅基础设施、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徐博告诉记者,2025年,曲阜市发展改革局牵头申报省市县重点项目85个,其中省级重点项目10个,涵盖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交通基建等领域。
如今,在相关部门的合力下,曲阜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曲阜持续深化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24年入选山东省十大考古研学打卡地。该项目选址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目前正在进行用地清障及周边环境治理,建成后将集文物展示、学术研究、公众教育于一体,成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工程。
在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升级方面,曲阜以“三孔”、尼山圣境为核心,推出“日游三孔、夜赏尼山、趣玩古街”的深度体验模式。“尼山圣境夜游项目《金声玉振》、鲁源村《鲁源奇妙夜》等沉浸式演出,将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结合,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0.9天延长至1.5天,今年‘五一’假期重点景区接待游客91.76万人次,同比增长34.3%。”徐博介绍,曲阜孔子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于今年5月完工,新增湿地生态监测设备,为文旅融合提供生态基底。
在文化研究与传播体系建设方面,依托孔子研究院、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平台,曲阜持续深化儒家文化研究,推出《彣彩中国》《商周十供》等数字化临展,利用AR技术还原春秋礼仪,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2024年,曲阜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7.2%,文化IP衍生产品销售额突破5亿元。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双向赋能方面,曲阜在鲁源村、林前社区等沿黄村落建设“黄河农耕文化体验园”,复原传统灌溉工具、展示黄河船工号子等非遗项目,带动民宿、手作工坊等业态发展。2024年,鲁源村通过“儒学探源”项目,村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曲阜市政府联合曲阜师范大学设立“黄河文化创新学院”,定向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文旅等专业人才;实施“乡贤回归计划”,吸引沿黄地区非遗传承人、文化创意人才落户,建成10个大师工作室。
前进的方向
说起成绩,徐博大大方方;说到不足,他也毫不掩饰。“有优势就有短板,我们也非常重视曲阜的短板,主要是系统性整合与深度价值挖掘不足。”徐博向记者坦言,包括黄河文化叙事的碎片化、基础设施的区域不均衡、产业融合的价值链低端化等问题。“为此,我们将构建‘流域叙事、全域联动、科技引领’的发展体系来补齐发展短板。”
说到下一步工作,徐博表示:“我们要做好重点项目攻坚与品质提升、科技赋能与数字化升级以及文化研究与国际传播等工作。特别是,进一步促进区域协同与生态融合。”一方面,融入济宁市“两河”(黄河、大运河)文化轴建设,联合微山湖、水泊梁山等景区推出“黄河—运河文化联动游”线路,2025年计划举办跨区域文旅推介会3场;另一方面,推进孔子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新增湿地监测设备50套,建设生态研学步道10公里,2026年将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旅示范基地。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做好政策保障与资金争取工作。”徐博强调,一方面,争取将曲阜纳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今年计划发放文旅消费券5000万元,重点补贴研学、康养等新业态;另一方面,推动“文旅+水网”融合,依托济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争取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支持泗河、沂河沿线文旅景观带建设。“曲阜将以‘文化遗产活化、科技赋能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为主线,持续擦亮黄河文化标识,力争2025年文旅收入突破200亿元,为沿黄地区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曲阜样板’。”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