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义安镇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剑雯 摄
秋日的汾河两岸,远山如黛,碧水长流;草木葳蕤,生机盎然。三年来,随着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陆续开展,河道疏浚、堤坝加固、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工程持续推进,汾河两岸的百姓深切感受到了汾河水质和水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生态修复,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漫步在介休汾河湿地公园,90万立方米的净水滋养着这片湿地率达49%的城市绿肺。这里的水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达标中水为主要水源,经过湿地内各种生物的净化作用,中水成为优质净水。公园内9000米长的环湖道路为游客提供了既美观又实用的休闲场所。
运城市汾河流域新绛县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是新绛县“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中的重点项目。项目投运以来,防洪体系更加坚固,综合效益持续发挥,不仅保障了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植被。如今,随着汾河水质的改善,河边滩地上种植莲藕的村民越来越多。治理后的河坝,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和散步的好去处。
新绛县水利局局长王玉表示:“项目的实施再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画面,汾河流域新绛段已被打造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和文旅长廊,重现了汾河昔日的美丽风光。”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和河道综合治理力度,天上的鸟、水里的草、路边的行人、水草间嬉戏的鱼虾,使汾河两岸成为生物栖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污水治理,推动中水提质增效
一泓清水,是每个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共同期盼。做好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对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汾河治理,不仅要水质好起来,也要水量丰起来。
作为运城市“一泓清水入黄河”的重点工程,平陆县再生水处理回用工程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项目建成后,年新增再生水供水量将达到360万立方米,再生水回用率将达到66%。
在介休市义安镇,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也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的重要工程,其污水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汾河水质。
据晋中市生态环境局介休分局局长白晋介绍,义安镇黑臭水体治理片区主要采取控源、内源清淤和生态治理等措施,通过铺设管网将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对历史坑塘按照淤泥厚度采用生态滤床等技术治理,达到长治久清的目的。如今,义安镇雨水进坑塘,污水进管网,处理达标后排放,村民的生活环境改善了,汾水也变清了。
霍州市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目前日处理生活污水7000多吨。处理后,水中的COD、氨氮、总磷、总氮等几项指标的出水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中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直接排入附近的三涧河,间接为汾河进行生态补水。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该厂还将推进中水资源化利用,实现污水“变废为宝”。
做好治水、兴水、护水大文章,提高中水使用率,一方面可减少水资源消耗,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污水排放,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让汾河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生态工程,三年筑起黄河中游绿色屏障
自2023年我省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以来,投资逾千亿元的生态保护工程持续推进。3年来,我省初步构建起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的治理新格局,筑牢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目标即将实现。
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5日,全省285个工程全部开工,198个工程顺利完工,完工率达69.5%。
今年1至6月,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6.8%,同比提升8.5个百分点。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为94.8%,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黄河干流国考断面保持在Ⅱ类水质;汾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为90.5%,同比提升19.1个百分点,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持续保持优良水质。
3年来,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成效显著。通过实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园区中水回用、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建成大量污水管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我省实施尾水湿地工程,新增湿地、治理河道、压采地下水,不断提升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水平,生态承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实施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配套再生水管网,增强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能力,不断扩大再生水循环利用规模,再生水效益得到释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等工程,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今年是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收官之年,随着工程的陆续竣工,“水质好起来、水量丰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全省治水、兴水的成果日益显现。在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清澈的汾河水注入黄河,兑现了山西人民的郑重承诺。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剑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