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窗深闭懒看书,独倚船门捻白须。雨共长河织青锦,金钱晕上滴真珠。”近千年前,南宋诗人杨万里南下回乡,沿江南运河途经无锡,在舟中观雨,以诗歌勾勒雨中长河的朦胧美态。
无锡,这座依水而生的江南名城,自泰伯奔吴开凿伯渎河起,便与运河密不可分。因水而起的“码头”催生了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支撑了无锡的经济发展。如今,无锡以创新理念活化工业遗产,让古老运河与百年厂房焕发新生,在保护与传承中续写着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
无锡运河外滩文化艺术中心 视觉中国供图
伴河而兴,四大码头书繁华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北依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沿着千年汩汩流淌的古运河,有数不清的石埠码头,枕河而居的人们就从这里下船、登岸、出行,也在这里迎来送往、运输货品。
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正是以无锡运河生活为开篇——
“繁华的无锡生活在他眼前次第展开:房屋、河流、道路、野地和远处的山……有人走在路上,有船行在水里;再远处,道路与河流纵横交错,规划出一片苍茫的大地。大地在扩展,世界在生长,他就这感觉;他甚至觉得这个世界正在以无锡城为中心向四周蔓延。”
无锡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古运河无锡段千年未淤,终年畅流。元代开始,无锡成为江南地区的漕运中心,一直延续到清末未变。
江南大学教授、吴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告诉记者,作为连接长江、太湖与其他地区的重要运道,江南运河的通达,有力促进了无锡商贸的流通发展,巩固了无锡“南北会冲”的地位,使之在民国时期继续成为南北货物流通的重要节点,大量原材料和工商产品通过运河输送到全国各地,有力促进了无锡经济文化的繁荣,也带动了无锡城市地位的提高。
“无锡码头经济的繁荣,一方面与历史上朝廷将这里作为漕粮中转站有关,在漕粮的运来送往中运河的经济能量被激活,形成了著名的‘四大码头’;另一方面,依托米市、布码头、丝码头而快速发展起来的机器碾米、磨粉、榨油、棉纺织、缫丝等又反过来支撑了码头经济的持续繁荣。”庄若江说,在这些经济活动中,无锡不仅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工商经营队伍,也逐步形成了适应经济规律的市场组织和交易方式,这一切,共同成为近代工商经济走向繁荣的直接前导。
“四大码头”的繁荣,不仅为无锡积累了原始的资本、成熟的商业网络和一大批拥有实践经验的工商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重工恤商”、敢于闯荡、务实创新的地域精神。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无锡运河边创办茂新面粉厂、福新面粉厂和申新纺织厂,成为中国著名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周舜卿创办无锡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裕昌丝厂,产品经运河运至上海口岸,畅销海外;薛南溟创办永泰丝厂,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多绪立缫车,“金双鹿”牌生丝成为国际名牌……无锡的商人们果断地将通过运河贸易积累的商业资本投入到现代工业中,完成了惊险的一跃,使无锡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
活化遗产,工业记忆焕新生
无锡创造了城市发展史上的“百年辉煌”,也在运河沿线留下了诸多珍贵工业遗产和历史印记,承载着无锡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在运河的保护、改造与提升进程中,无锡深耕历史文化资源,注重保护与利用历史遗存,在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与创新性活化方面取得了突破。
“无锡的工业遗产大多集中于大运河附近,既有厂房、仓库、机器设备等物质遗产,也有技术、管理、企业文化等层面的非物质遗产,是人们认识民族工商业、无锡城市发展与大运河的相生共荣关系的重要载体。”庄若江介绍,20世纪末,无锡先后编写了《无锡工业遗产图录》和《无锡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确定了重要遗产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将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划和利用等纳入法治轨道,并确立了“五种开发保护模式”:以茂新面粉厂旧址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主题博物馆模式,以庆丰纱厂旧址为代表的综合性文化商业中心模式,以北仓门蚕丝仓库旧址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以无锡县商会旧址为代表的原址保护模式,以鼎昌丝厂、振新纱厂、开源机器厂等旧址为代表的改造为公共文化、百姓生活配套、休闲场所模式。
位于运河西水关外侧、与西水墩隔河相望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其前身就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茂新面粉厂。目前博物馆保存的麦仓、制粉车间、粉库及办公楼等均为20世纪40年代的建筑,厂房和设备可以完整展示当年面粉工业的生产流程。
“我们采用沉浸式实景剧演绎,助推博物馆内的文物‘活化’。”无锡博物院专题馆部主任文严介绍,沉浸式实景剧《荣归》将演出地设置在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内,让剧情与博物馆展览场景相结合,并融合剧本杀等元素,讲述茂新面粉厂创办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精彩故事,展现企业家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精神内核。
“书码头”是运河文化的一大特色。泡上一杯清茶,到书场听一场大书,是许多无锡老戏迷的生活日常。无锡运河边一度书场遍布,曲家常驻,有“舟泊梁溪莫拍曲,船过无锡莫唱歌”之说。在城南运河的整治改造中,无锡完整保留了南下塘的和平书场老建筑,经过修缮,再次成为评弹、锡剧等传统艺术的演出场所。如今,走进书场,仍能听到韵味婉转、一唱三叹的评弹声。为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和平书场还引入了相声、脱口秀等多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个具有80年历史的“江南第一书码头”,已入选省级第二批无锡市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历史遗产建筑。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