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话说沂山广播电视转播台
作者Ⅱ张传禄
今天登上东镇沂山玉皇顶,蓦然发现矗立在山巅的广播电视转播塔依旧高耸入云,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五十多年前。
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沂山脚下蒋峪联中的一名学生。有一天听老师报告喜讯:为打破沂蒙山区广播电视信号匮乏的困境,让党的声音和丰富的文化资讯传入千家万户,山东广播电视局毅然决策,在蒙山和沂山之巅分别建立了广播电视转播台。这两座转播台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迅速让沂蒙山区广播电视覆盖率飙升至95%以上,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沂山广播电视转播台,坐落于沂山那高耸入云的峰巅,从建成之初,便肩负起了重要的使命。它承担着中央和省有关广播、电视频道的信号发射、中继传输任务,在鲁中、鲁东南地区有着无可替代的战略战备作用 。这里的工作人员,如同忠诚的卫士,日夜坚守在岗位上,用青春和岁月凝就了一段段动人的广播电视情结。

回溯历史,当年第一批来到沂山转播台工作的职工,面对的是超乎想象的艰难环境。机房设在山洞内,单位通信地址是保密邮政信箱,一切都笼罩在神秘的氛围之中。报到后,复杂精密的机器、密密麻麻的仪器仪表以及高耸入云的发射天线,让这些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既充满好奇又倍感压力。他们大多是在特殊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文革派”高中生,所学知识在这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面前显得捉襟见肘。然而,他们没有退缩,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头扎进学习中。不到两年时间,就从对无线电理论知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注入沂山转播台。有刚走出校园的青涩学子,有从其他岗位转行而来的有志青年,他们带着各自的梦想与热情,汇聚在这里。这些新职工的到来,为转播台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沂山之巅,海拔颇高,自然气候十分恶劣。冬季,皑皑白雪将漫山遍野装点成银白世界,却也带来了极寒与出行的艰难。机房与宿舍区相隔甚远,上班途中,台阶上结满厚厚的冰层,稍不留意就会滑倒,甚至有人在维护天线后,浑身结冰,宛如冰人一般。大雪封山时,交接班的职工们肩挑几十斤重的生活用品,在刺骨寒风与没膝大雪中艰难前行,脚膝扭伤是家常便饭 。有一年春节,家属上山过年,返程时遭遇大雪封路,分不清道路与沟壑,稍不留神就可能滑入悬崖。为了将年幼的孩子安全送下山,职工们想出各种办法,有用床单裹着孩子背下山的,有把孩子装在木箱子里用绳子拖下山的,场景令人既心酸又动容。

夏季,大雾常常弥漫山巅,许久不见阳光,被褥潮湿得能拧出水来,不少职工因此患上霉菌病。而最让人胆战心惊的当属雷雨季节,直落雷、滚地雷频繁出现,空气仿佛都被电离,全身毛发不自觉地竖立起来,那种紧张与恐惧,成为他们难以磨灭的记忆。有一年山洪暴发,冲断桥梁、冲垮公路,引发山体滑坡,后勤供应中断。职工们将最后的馒头让给值班人员,自己外出采集野生蘑菇充饥,却不幸食物中毒。幸亏驻守在附近的空军雷达部队及时伸出援手,用担架将他们送下山,才挽救了生命。

早期,职工们乘坐的换班车是南京跃进牌敞蓬卡车,冬天要忍受风雪的侵袭,夏天则饱受雨水的洗礼。碰上雷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响雷在四周炸响,他们却乐观地开玩笑说“老天爷在欢迎我们呢!”当时的路面由石头铺设,上下山路途颠簸,卡车后驱动轴都曾被颠断,甚至有职工被颠下车。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毫无怨言。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职工们每月仅有五天假期,其中百分之八十都贡献给了工作。处在青春期的他们,长期工作在高山之上,缺乏与异性接触的机会,许多人成为大龄青年。即便有恋爱机会,也因工作原因成功率较低。家在农村已结婚的职工,回家探亲时常常错过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孩子甚至会忘记父亲的模样。面对父母、子女生病等家庭困境,他们往往有心无力,家庭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妻子柔弱的肩上 。也正因如此,他们对默默支持自己的妻子充满了感激与敬意,自豪地宣称高山台的离婚率最低,婚姻最为美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为和谐真诚。

在沂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所有的劳动几乎都是职工们肩挑背负完成的,这一光荣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发射机、发射电缆,还是重达六十吨的发射天线,都是职工们用双手和双肩连夜装卸。许多老同志因此落下了伤残和职业病,但他们从未后悔,始终默默奉献,通过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将对百姓的深情厚谊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岁月更迭,知识的积累为职工们的技术进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中有的成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有的走上中层领导岗位,还有的调任到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沂山转播台也多次荣获厅级先进集体、文明单位、部级先进集体等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党和人民对他们工作的高度认可与鼓励,更是他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如今,虽然一批又一批的职工从心爱的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们始终铭记自己的使命,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技术过硬的新人,确保广播电视事业后继有人。沂山转播台,这座矗立在高山之巅的信号灯塔,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广电人的坚守与付出,它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枢纽,更是凝聚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激励着后来者不断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奋勇拼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