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这座偏居甘肃一隅的小城,在中国革命的恢弘史册中,它是一处闪耀着不朽光芒的红色地标。
时光回溯至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于会宁胜利会师。那一声“会宁会师天下安宁”的激昂呐喊,如黄钟大吕,穿透历史的重重迷雾,让会宁这座小城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永不磨灭的红色坐标。岁月流转,时至今日,会师塔下,烟火氤氲,那是生活的温度与质感;祖厉河畔,梯田层叠,似大地精心织就的锦绣画卷;街头巷尾,红歌悠扬,仿佛是历史的余音在新时代的回响。会宁的每一寸土地,都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等待着人们去细细研读。
这座镶嵌在黄土高原之上的小城,却宛如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珍藏着甘肃最为厚重深沉的红色记忆。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革命先辈们坚如磐石的不屈精神。会宁地处甘肃中部,素有“陇中旱码头”之美名,是连接甘、陕、宁三地的关键节点。它东毗平凉静宁,南邻定西通渭,西连定西市区,恰似一颗历经磨砺的璞玉,镶嵌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之间,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祖厉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穿境而过。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它虽水量不算丰沛,却如一位默默奉献的母亲,以其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两岸世世代代的会宁人民。
会宁县,取“会州安宁”之意。这一寓意吉祥的名称,穿越千年的时光长河,沿用至今,成为会宁独特的文化标识与精神象征。漫步于会师旧址,青砖灰瓦间仿佛仍回荡着当年嘹亮的号角声,那是革命先辈们冲锋陷阵的激昂旋律;走进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破旧的草鞋,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与伟大征程。这里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会宁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红色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会宁人的前行道路。
会宁的山水,兼具黄土高原的雄浑粗犷与细腻温柔。桃花山虽不见漫山遍野的桃花盛景,却因春日里绽放的野杏花而声名远扬。登顶桃花山,会宁全城的风光尽收眼底。塬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宛如大地的指纹,记录着会宁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辛勤耕耘的历史足迹。
在饮食文化领域,会宁人以其精湛的厨艺和独特的智慧,用最朴素的食材烹制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盛宴。清晨时分,街头巷尾弥漫着荞面油圈的香气。荞面油圈在鏊子上滋滋作响,外皮金黄酥脆,内里绵软香甜。搭配上一碗撒满翠绿葱花的浆水面,酸辣爽口,开胃健脾,是会宁人劳作前补充能量的“硬核早餐”。深秋时节,清炖羊肉成为会宁餐桌上的主角。无需过多繁杂的调料,只需用当地的水慢慢炖煮,便能煮出羊肉的原汁原味。肉质鲜嫩多汁,入口即化,香气四溢,让人唇齿留香。还有那灰豆饭,选用麻色豌豆,经过长时间的慢火熬制,豌豆变得软糯香甜,口感细腻。在寒冷的冬日街头,一碗热气腾腾的灰豆饭,无疑是最温暖人心的慰藉。
会宁县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发展态势,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曾经普普通通的小杂粮,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价值不菲的“金疙瘩”。红色旅游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不仅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更为会宁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会宁这座小城以深厚的红色底蕴为基石,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会宁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出幸福的生活,用智慧和汗水酿造出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会宁的魅力,不在于林立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的都市景象,而在于黄土中孕育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于红土地上流淌的赤诚热烈的情怀,在于街头巷尾弥漫的浓郁烟火气息。它的故事,镌刻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融入羊肉汤的袅袅香气里,更铭刻在每一个会宁人脚踏实地、拼搏奋进的骨子里。
倘若你对这片土地心生向往,不妨踏上会宁的土地,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走一走,聆听老辈人讲述那些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因为在这里,每一份历史的厚重,都值得你用心去细细品味,每一段岁月的记忆,都将成为你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来源:会宁文旅
编辑:段礴碧 审核:曾朝耀 审定:李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