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站】赫尔辛基,波罗的海的女儿
赫尔辛基(Helsinki),芬兰的首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北欧名城,一座古典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都市,既体现出欧洲古城的浪漫情调,又充满国际化大都市的韵味,同时又将都市建筑与自然风光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花园城。
赫尔辛基,芬兰最大的城市,一个集合了多种文化、历史、建筑等符号、元素的城市。又因市内建筑多用浅色花岗岩建成,故而有"北方洁白城市"之称。
【行程】
西贝柳斯纪念公园(Sibeliuksenpuisto)——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n kirkko)——颂歌图书馆(Helsingin keskustakirjasto Oodi)——中央火车站(Helsinki Central Station)——参议院广场(Senaatintori)——赫尔辛基大教堂(Tuomiokirkko)——乌斯别斯基教堂(Uspenskin katedraali)——南码头广场露天市场(Kauppatori)
【游】西贝柳斯公园,钢铁森林的永恒音律
离开波尔沃小镇后,我们便向芬兰首都,赫尔辛基(Helsinki)驶去。途中将在一个曾备受争议的地方稍作停留。
当车停稳,走下车时,只见湛蓝的天空下,绿油油的草坪,高耸的松柏树林,一派幽静而美好。
放眼望去,赤色的石墙上镶嵌着银色的头像,前方竖立着一座由数百只巨大钢管组成的雕塑。
这就是西贝柳斯纪念公园(Sibeliuksenpuisto),曾因主体雕塑设计太过抽象前卫,受到民众质疑。经过半世纪的时间考验,现已成为赫尔辛基的地标之一。
一块赤褐色岩石上,镶嵌着被尊为“芬兰音乐之父”西贝柳斯(Sibelius)金属头像,他颦眉凝神,表情肃穆、凝重,将这位毕生淬炼七部交响乐的巨匠刻画得栩栩如生。
芬兰最伟大音乐家西贝柳斯创作的《芬兰颂》,阴郁沉缓,带着悲壮、恢弘的气势,展现了芬兰在俄国统治下,沉重的心声与雄伟的北国风情,成为民间版的芬兰国歌,其作品被赞誉为“贝多芬的逻辑浸透柴可夫斯基的血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头像没有耳朵,更似耳朵,寓意深广。
旁边这组造型奇特,如同茂密森林的西贝柳斯纪念碑,便是备受争议的焦点。
这组雕塑完全颠覆了我们对雕塑的认知,既无碑石,又无生平介绍,而是由600余根长短不一的不锈钢管错落有致地组合在一起,如同茂密的森林,象征森林给予西贝柳斯无穷的创作灵感。
远远望去,它又酷似一架巨型管风琴。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仿佛是大自然在无休止地演奏着永恒的乐章。
站在钢管之下仰望,从空隙中看见不同形状的蓝天白云,不仅让人感到震撼,且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耳畔仿佛听到无声的纪念碑正在演奏一首不朽的乐章,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汇成优美旋律,尽情抒发着对音乐大师的赞颂与怀念。
将耳朵贴在那根E大调主管上,依稀可以听到1982年帕瓦罗蒂在这里哼唱的声波,至今仍在钢管的共振中低回。
在一根钢管上,我看到了1961——1967的字样,1967年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也正是西贝柳斯纪念公园开放的年份。
西贝柳斯纪念公园依水而建,湖面宽广而平静,皮划艇悠闲地游曳着,水鸟自由地嬉戏着,清新的空气中飘荡着泥土的芬芳。
【游】岩石教堂,独一无二到颠覆认知
离开西贝柳斯纪念公园,没多远,我们便将车停在这个有着一只硕大海鸟头的建筑附近,决定步行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正午的赫尔辛基街头犹如一座空城,几乎见不到行人,但街道干净整洁,偶有一辆老式的绿皮有轨电车从路口驶过。
往下走了一个路口,便远远地望见,在一片炸开的冰川纪花岗岩中,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绿色的圆形拱顶。
欧洲国家教堂众多,芬兰也不例外,赫尔辛基的教堂不仅多,而且极具特色,其中眼前这座便是我们在赫尔辛基的第二个目的地,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n kirkko)。
岩石教堂,又名坦佩利奥基奥教堂,由建筑师苏马连宁兄弟精心设计,始建于1952年,历时17年,建成于1969年。
它的风格完全颠覆了人们脑海中教堂那种拔地而起,高高钟楼上尖顶直指苍穹的印象,而是依地貌开山凿岩向地下挖掘而成,地上部分最高处仅13米,且是远远望去就像着陆的飞碟,没有一丝教堂的标记。
来到近前才知道,正赶上午休时间,我们只得望“堂”兴叹了。不过好在,同伴分享了以前参观时的照片,也算让我们有幸一睹北欧最大的管风琴了。
【游】颂歌图书馆,一亿欧元打造的奇葩
早就听说,在赫尔辛基寸土寸金的地段,耗资近一亿欧元建造了一座“不务正业”的奇葩图书馆。出于好奇,我们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这座耗时近20年建造的颂歌图书馆(Helsingin keskustakirjasto Oodi),于2018年12月6日——芬兰第101个独立日正式开放,并被授予“世界最佳公共图书馆”。
步入颂歌图书馆,我们直奔三层而去,那里是整个图书馆唯一能找到书的地方,被称之为“书的天堂”。
放眼望去,整个顶层的四周均被玻璃墙围住,自然光线充足,白色书架整齐排列在橡木地板上,但只占了1/3的区域,而且很稀松,且不像国内那么高,更适合人们随手翻阅,随意浏览。
三层还是整个图书馆最开放的空间,大面积的台阶式区域内,人们或坐或躺,读书、写字、冥想、发呆······
书籍,是芬兰人的心灵慰藉。来到这里,我才得知:芬兰是世界上识字率最高的国家,芬兰人也是世界上最热衷于使用公共图书馆的人群之一。
我特别喜欢这种球形单人椅,刚刚好是一个人躺进去很舒适的尺度,里面黑色的材料也有一定的隔音效果,同时可以非常灵活的转动,很适合一个人在里面,在公共开放区域内给人营造出一个私密的空间。
来到与整个图书馆等长的“公民阳台”,芬兰历史建筑画卷在眼前依次展开——芬兰议会、自由的新闻媒体、美术馆和博物馆,全都是现代自由民主制度的代表。
公民阳台,是颂歌图书馆当仁不让的亮点,其核心在于正对着议会大厦,有种与议会大厦平起平坐的感觉。
建于1931年的议会大厦,是一座类似于希腊神庙,拥有14根近20米高圆形石柱的建筑。高大台阶,透出它的卓异不凡,而方整的结构,凸显出它的庄重严肃。它是新古典主义与实用主义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议会大厦前竖立着芬兰独立的第一 位国家元首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PE Svinhufvud) 的塑像,以纪念他为芬兰独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座尖顶的建筑为芬兰国家博物馆;旁边这座风格独特的现代主义建筑,则是现代艺术馆,它的造型好像一艘海轮,又像一面旗帜,透出一种空灵飘逸的风格。
艺术馆馆前竖立着一尊二战时期跨马佩剑的英雄雕塑。建筑与雕塑的结合显示出这个广场是芬兰现代化开始的象征。
下到二楼,我们看到,年轻人在这里打游戏、玩乐器;妇女们在这里做衣服、织毛衣;白领们在这里开会、讨论;孩子们在这里做实验、进行3D打印……
我和远在爱沙尼亚的朋友原本就是相约在这里一聚,她告诉我,在这里约一间会议室、音乐室、休息室、视频音频制作室两三小时都是免费的,而且在这里不仅仅可以借阅书籍,还可以租用耳机、扫描仪、摄像机、麦克风、电脑、缝纫机、切割机、血压仪、溜冰鞋、雪橇、老花镜......数都数不过来,只有你想不到。这里真的是一座全开放的免费“大客厅”!
即将离开时,我想起了那座贯穿三层的黑色螺旋楼梯,墙壁上用芬兰语写着许多单词,可惜我不认识芬兰语,不知道这些单词的意义。但当我仰望这个写满文字的楼梯时,我的脑海里想起了博尔赫斯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游】中央火车站,全球最美火车站之一
颂歌图书馆位于市中心,不远就是人来车往的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 (Helsinki Central Station),这里还是芬兰最大的交通枢纽,火车、地铁、公交车往来穿梭,是赫尔辛基最繁忙的地方。
我站在车站广场,看行人匆匆,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这个车站已完全融入赫尔辛基人们的生活中,它是一座功能性和美感结合得非常好的经典建筑作品。
被视为赫尔辛基城市建筑骄傲的中央火车站,是一座由伊利尔·沙里宁设计的古堡式建筑,方形圆顶,为北欧早期现代派重要建筑,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起点站,也是芬兰工业革命的代表,被视为全球十大最美火车站之一。
作为老沙里宁早期的一座里程碑,极其醒目的青铜绿色巨大半圆形拱顶,以及红褐色的古老砖墙,让这座大型建筑充满了年代感。
因正立面有4尊北欧守护巨人手捧白灯的雕塑,而被当地华人形象地称为“四球车站”。
1916年建成的中央火车站,无论从建筑语言的表达,还是实用性,都堪称为最杰出的代表,且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完好地发挥着车站的功能。
售票大厅依旧古朴,尽管购票的人很多,但进进出出的人流却安安静静,仿佛每个人都不是匆匆的过客,而是在此感受这个古老车站承载的历史和沧桑,在这个通向北欧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寻找着一丝安逸。
穿过熙熙攘攘的站台,来到站前的铁路广场。高大巍峨的绿顶钟楼直插云霄,使得这座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方圆相映,生动活泼,既有纪念性,又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铁路广场的路面是用旧砖铺就而成,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芬兰人对历史、对古典的钟爱。行走在广场上,就仿佛走在历史的洪流中。
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广场的南侧,一座优雅得如一件艺术品的芬兰的国家级美术馆——雅典娜艺术博物馆(Ateneum)。
雅典娜艺术博物馆建于 1887 年,前身是芬兰艺术学院和工艺与设计大学。抬眼望去,在 3-4 楼之间有 4 座女像柱,分别象征着建筑、绘画、雕刻和音乐四大艺术形式。
与雅典娜艺术博物馆遥遥相望的是,一栋最为令人一见难忘的新艺术风格的公共建筑。它由灰色芬兰花岗石建造,上面覆盖红色瓦片,且拥有两座尖顶塔楼的城堡式建筑,它是建于1872年的芬兰国家剧院(Suomen Kansallisteatteri),是芬兰最古老的讲芬兰语的专业剧院。
剧院前有座“芬兰文学之父”阿莱克西斯基维(Aleksis Kiven patsas)的青铜雕像。他手搭在腿上,目光凝视着斜下方的地面,陷入沉思。
据悉,他写的小说《七兄弟》是第一部用芬兰语写成的小说,其意义重大,被视为芬兰文学的铺路人。
我驻足在铁路广场上,静静地环视四周的建筑,它们大多采用白色或者浅纯色,就象纯洁的少女静静地躺在水边,怪不得这座“北方的洁白城市”又被称为“波罗的海的女儿”。
略显笨重的绿皮有轨电车从眼前飞驰而过,电车下面纵横交错的电车轨道,还有电车上面类似蛛网的电缆,这些或许和我们想象中的现代化有很大差距,但在北欧的天空之下,却给人以古典的庄重。我感觉时间就像静止了一样,丝毫感觉不到位于城市中心的喧嚣,而是一份古朴中的宁静,让我恍若穿越回到了一百多年前。
【独白】
赫尔辛基的建筑完美诠释了“一静一动”,因而被国际评为世界设计之都。
漫步街头,举目四望,简约主义的建筑风格配以各种独到的艺术创意,将大都市的气息与北欧建筑的优雅结合的十分完美。
随处可见的古老建筑保存得非常完好,虽然经过岁月洗礼有些墙体出现了斑驳的印痕,透着一种沧桑感,但精美的造型和外墙上千姿百态的大小雕塑,却难掩它们昔日的风姿,反而把建筑的艺术美衬托得更加厚重,悄无声息地诉说着这座城市以往的辉煌。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站在这些老建筑前,驻足凝望,使人看到的不仅是前辈建筑师、工匠们的聪明才智、精湛技艺,而且还能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历史的印痕和艺术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