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记者 范朝慧
悠悠夏日,古老洛阳城南、滔滔伊水岸畔,如织游人或驻足凝视,或轻声赞叹,感受龙门石窟的一凿一刻,细品千年瑰宝绽芳华。近日,“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龙门石窟所在地河南洛阳举办,来自十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内的石窟寺保护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石窟寺保护、传承与价值传播展开交流研讨,共同探索石窟寺保护利用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路径。
守护文化瑰宝
从敦煌莫高窟的丝路飞天到云冈石窟的真容巨壮,从麦积山石窟的东方微笑到龙门石窟的魏唐气象……目前,我国共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5986处。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表示:“‘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的中国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已成为共识,中国石窟寺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多学科协同是我国石窟寺研究保护的一大亮点。在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一场与水害斗智斗勇的“战争”已持续多年。“大足石刻水害综合治理体系融合使用了多学科、多场景中的成熟技术,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低限度干预’等原则,多学科协同在文物保护领域实现了‘1+1>2’的效果。”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介绍,大足石刻已与国家监测预警总平台有效对接,构建起全面精细的监测体系,实现了对大足石刻全天候、全方位的守护。
数字化技术让石窟瑰宝实现“芳华永驻”,推动相关研究与保护工作向更深层次迈进。
“今年5月,‘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正式发布,目前已录入敦煌经卷9900多卷、图像6万多幅。”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说,平台不仅整合了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目录、珍贵图像,还纳入海量国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同时具备图像拼接、知识图谱构建、全文检索等功能,可以让用户看得清、查得全、搜得准、读得懂、研得透。
为加强预防性保护,近年来,安岳石窟创新建立县、乡镇(街道)及属地派出所、村(社区)、村(居)民小组、文物保护单位五级和文物志愿者队伍的“5+1”文物守护人制度,破解石窟寺保护难题。“我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守护文物的主动性,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起群防群治的文物安全防线。”安岳石窟研究院院长谢杨说。
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岳永强看来,石窟寺场地、崖体、洞窟、塑像壁画、栈道共同构成复杂承载体结构。“根据复杂承载体概念,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麦积山石窟彩塑、崖体、栈道等保护工作,实施麦积山石窟综合文物保护工程,不断推动文物保护能力提升,促进预防性保护体系建设。”
“中国石窟寺遗产的保护技术、研究设备非常先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巴基斯坦斯瓦特博物馆馆长那瓦兹·乌迪·斯迪奇说,“期待在文物保护、遗址联合开发等方面与中方专家开展交流合作。”
提升旅游体验
AI互动、智慧游览、奇妙夜游、文创爆款……近年来,石窟寺游日益升温,千年瑰宝不只是“课本里的古迹”,而是化身可触摸的新场景、新体验。
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丝路上的明珠,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走进这座石窟艺术宝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保护管理研究的同时,我们不断探索合理利用,提升游客体验。今年,新的游客管理系统上线,可精准分配每个团组至不同参观点位与线路,实时测算各区域排队时长,既能有效避免游客集中拥堵、等待过久,又能保障参观内容完整,实现错峰参观、有序游览。”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
为让千年瑰宝更生动地“活”在当下,龙门石窟走出了一条坚持有效利用、推动文旅融合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我们以数字化赋能,让龙门石窟多元文化信息与遗产价值‘活起来’‘走出去’。推出‘夜游龙门’项目,打造独特的夜间旅游体验。优化景区旅游动线设置,有效激活石窟东部片区资源,实现单点观光向区域联动转变。”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介绍,如今,龙门石窟已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龙门山色文化景观再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寻溯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明。2024年,龙门石窟接待游客770.5万人次,境外游客大幅度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在石窟寺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已形成一套涵盖理念、技术、应用的完整的“中国方案”,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如何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并让其在增强文化认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中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柬埔寨吴哥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副局长隆科萨尔说。
讲好石窟故事
石窟寺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见证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如何创新石窟寺的价值传播手段,讲好石窟寺故事,我国进行了有益探索。
今年以来,云冈石窟研学游持续升温,万千青少年在行走中领略石窟寺、读懂石窟寺。石窟造像中藏着的艺术密码、山石间镌刻的文明记忆,得以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鲜活故事。
“云冈石窟去年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四成。即便是在传统的淡季冬季,景区仍呈现淡季不淡的亮眼态势,大批错峰出游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当前,我们正积极开展分众研究,针对少儿、女性、银发等群体优化研学服务,让石窟文化更好触达各类人群。”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介绍,云冈研究院还在国内多地推出“云冈百年复兴展”“云冈石窟艺术特展”“云冈历史与艺术专题展览”等精品展览,扩大云冈石窟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整合重庆大足与四川资阳两地丰富石窟石刻资源的“资阳大足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不仅是全国首条跨区域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也是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的核心游径。
“资阳、大足两地共有石窟石刻文物717处,两地深度挖掘石窟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将千年石刻艺术与自然风光、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出集文化体验、艺术鉴赏、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游径。”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所所长杜凡丁介绍,两地还推出集章打卡等体验项目,让中小石窟“活起来”,探索出故事引领、以大带小、多资源有机整合的发展路径。
“希望汇聚多方力量,通过广泛交流、深度合作,丰富石窟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传播内容,共同守护好石窟寺这一全人类的文明结晶。”解冰表示。
来源:中国旅游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