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门票,不是白给风景,而是一张把你请进来的‘请柬’——有人在门口挥手,有人在门后算账。它是真惠民,还是把‘免费’变成最贵的两个字?”当我把这句话发到朋友圈,评论区瞬间炸开: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怒指“套路”。你也许正准备点开一个“限时免票”的预约页,那么,在按下确认之前,你想清楚了吗?
过去几个月,多地景区的价格战一浪高过一浪:杭州富阳龙门古镇宣布取消景区大门票,古镇街区对所有游客免费开放,但部分厅堂和明清建筑设为收费点;当地直言要把“小门票”换成“大盘子”。苏州昆山亭林园则从5月1日起不再收取入园门票,主景区免费,但游船等体验项目依旧按原标准收费。洛阳嵩县天池山推出免门票政策,同时明确“需预约、限流、实名”,并提示入园须购买5元/人的意外险。更大尺度的联动也出现了——京津冀推出“298元游203家景区”的联票产品,以区域抱团的方式把票价打成“组合拳”。媒体的梳理同样显示,免费、半价、联票、背古诗免票等花式“引客令”正在全国扩散,背后的逻辑是用“免小头”换来“留长尾”。
把镜头拉近,你会发现“0元门票”的真实质感并不单薄。它是一种转型信号:门票经济让位停留时长与综合消费。 早在西湖取消围墙与门票的年代,地方就提出过“多停留一天,综合收入显著增加”的思路,这几年被频频复述,成为许多目的地“免票”的底气来源。但“免不免”从来不是关键,“怎么免、免了之后怎么办”才是决定口碑与可持续的分水岭。
网友的讨论,基本分成三派。第一派是真心点赞的务实派:“终于把风景还给公众,门票不收了,我愿意在本地多住一晚、多吃两顿,消费更自在。”他们看到的是体验半径被打开的那一刻,也看见了像亭林园这样的城市公园类景区,门票取消后入园量迅速攀升、公共服务跟上,人们愿意回来二刷、三刷,形成“常去常新”的城市客厅。第二派是谨慎的理性派:“免门票≠零花费,停车贵、索道贵、讲解贵、保险也要钱,别把门票挪到角落里收。”天池山明确免票不含意外险,并将预约、限流写进公告,就是在把“免费”的边界讲清楚。第三派是担忧的从业者:“如果所有地方都拼价格,服务跟不上,最后伤的是整个目的地的口碑。”他们在意的是,一旦“免票=拥挤+排队”,游客用脚投票的速度会更快。
争议之所以热,是因为所有人都在账本两端。对景区管理者而言,一头是“真金白银”的门票收入,一头是“可增长”的二次消费与产业带动;对游客而言,一头是“进门的门槛”,一头是“在园的体验”。
“0元门票”能不能变成“0怨门票”,取决于四件事:
- 第一是透明。 哪些免费,哪些自费,是否有强制性消费,是否捆绑或诱导,必须写得明明白白。
- 第二是秩序。 免票之后更要预约、限流、分时,保证停车、厕位、志愿者、应急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不掉链子。
- 第三是内容。 免费把人请进来,留不住就白搭;演艺、夜游、非遗工坊、主题线路、社群活动,才是“长尾”的真正抓手。
- 第四是生态。 区域联票像京津冀这样,把“串珠成链”做成规模经济,能够让“价格战”转化为“组合价值”。
我更关心的是,哪些地方在用“免门票”做结构调整,而不是做“短跑冲刺”。龙门古镇把核心街区免费、特色厅堂适度收费,目的是把观光游升级为休闲与深度体验;亭林园免费后保留部分项目付费,既照顾了公共属性,也为运营留出生存空间;天池山免票配套“预约、限流、保险”并公示细则,这是对安全与秩序的敬畏。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免票”不是把收费表砍掉,而是重排收益结构、重塑服务流程。
当然,价格并不是万能钥匙。门票降到零,并不会自动把房东的态度变得温柔,也不会让服务员的微笑更持久。口碑的核心,仍然是“我在这儿度过的每一分钟,是否被尊重”。 这关乎简单而具体的细节:停车指引别“绕城一圈”;检票口别“二次排队”;餐饮别“变相套餐”;讲解别“十人一拨、匆匆带过”;文创别“千镇一面”。如果这些环节掉链子,再漂亮的“免票海报”也只是自嗨。
我们也该承认,门票之争背后是一个产业在“存量竞争”里自我更新的挣扎。当“爆款目的地”红利褪去,赚钱的方式必然从“卡门票”变为“做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媒体会不断强调“免后要做好‘特色、服务、管理’三篇文章”,因为只有当特色真正可感、服务真正可得、管理真正可预期时,游客才愿意把自己的假期交给这座城。
写到这儿,我想把话说得更直白一点:免费的门票,是请你进来;体面的运营,是请你留下;真诚的内容,是请你回来。 千万不要把“免票”当成一次性活动,而要把它当成一场持久的契约——目的地承诺“把风景还给公众”,公众以“理性消费、文明出游”回应信任。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免费”的最大价值。
对普通游客,我有三个小提醒,都是亲测管用的“避坑要诀”:
- 一看官方公告与预约规则,确认是否分时段、是否限流,以免“人从众”;
- 二看“免费不含什么”,例如是否要求购买保险、是否有必经的自费交通;
- 三看替代方案,很多地方推出组合票、城市联票,有时候“298元逛203家”的均摊价,比一个“0元门票+多项自费”的总价更友好。
最后,送给正在观望的各地景区一句话:价格可以是邀请函,但绝不是底线。真正的底线,是不糊弄、不设陷、不把“免票”变成“明抢”。 当“免票”成了行业共识,谁把“体验”做成稀缺品,谁就拿到了下一程的船票。
愿每一张“0元门票”,都能把游客请进来,也把尊重请出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