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 拉卜楞寺
作者/杨梅锦
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周边有桑科草原等自然景观。作为夏河县的重要旅游景点,拉卜楞寺与县城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形成了“寺城一体”的独特格局。拉扑楞寺离我们住的地方也就二十来分钟的路程。由于昨天玩的太累,孩子们还在熟睡,八点多喊醒她们,在民宿用餐,九点二十出发去拉扑楞寺。车行驶在拉卜楞寺外面的街道上,孙女问我:“奶奶,奶奶,你看那个穿着一身红色衣服的人是干啥的?”
我说“他们是喇嘛。”
孙女又问“喇嘛又是做什么的?”
这一句两句也解释不清,便说“喇嘛…嘛,就是和尚。”孙女似乎明白了,不再追问。
喇嘛与和尚的核心区别在于宗教流派和称谓体系:喇嘛是藏传佛教对修行者的尊称,和尚是汉传佛教对僧人的统称。在拉卜楞寺街道上,时不时会见到僧侣(包括青年、儿童和长者)身着红色僧袍往来于市井之中,与世俗生活和谐共存的场景。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大夏河将龙山、凤山之间冲击成一块儿盆地,藏族人称它为聚宝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宝盆上。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来这里主要看藏传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和学术体系,包括世界最长的转经长廊全长3.5公里的转经道,据说两千多了个转经筒构成世界最长的信仰景观。
这里的建筑以藏传佛教特色为核心,融合了藏式与汉族建筑风格,形成了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宗教建筑群。其布局整体呈群星捧月之势,以东北及西北方向的白塔为标志性坐标,主要殿宇围绕中心区域分布,形成对称而庄重的空间结构。
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刚)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扎西滩,看见这里山川灵秀、瑞云缭绕,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使它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占地面积8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万多间及六大扎仓(学院),诸类佛殿、众多活佛宫邸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嘉木样大师别墅等宏伟建筑群。六大学院建筑群闻思学院(显宗)、医药学院(藏医)、时轮学院(历算)等六大学院组成完整佛学教育体系,体现"世界藏学府"地位。珍贵佛教文物及特色宗教活动。其宗教地位与影响力使其被称为“西藏第二”或“小布达拉宫”。
九点半进寺,迎面是转经筒,拉卜楞寺的转经筒长廊是环绕寺院外墙而建,全长约3.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手工转经筒阵。我们随着人流开始转转经筒,两千多个转经筒,我带着孩子们不知转了多少个经筒,如果继续转下去就没有时间再游览寺院其它地方。我们只转到了西门,大约有一半儿。孩子们又累又渴,在西门外买饮料稍事休息。有人说转经筒转一圈是一世,转千圈是修行,我想转经筒只是个载体,真正的轮回不在筒上而在虔诚的人心里。
西门外像个集市很是热闹,孩子们要穿藏服拍照,于是化妆,发式造型,服装,全程下来大概得一小时。孩子们去拍照,我们重新验票进入西门随人流去院里参观。眼前的拉卜楞寺建筑群规模之大,简直让我目瞪口呆。赭红的墙垣,金碧的殿宇,在阳光下闪耀着神秘的光芒。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蜂巢,密密麻麻的建筑紧凑而有序地排列着。金顶、红墙、白墙,色彩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因为太大,一天根本转不下来,于是我们选择了几处有代表性的建筑。一开始,我们是晕头转向的,不知从哪开始,便借助手机搜索确定我们要去的地方。就这样我们穿行于僧侣居住区的巷道里寻找要去的地方:
1.拉卜楞寺文物陈列馆。它是该寺重要的文化展示场所。珍藏佛教艺术品及民族文物超1万余件,涵盖经卷、佛像、法器、唐卡等,部分为国家一级文物。馆内陈列历代嘉木样大师的衣物、生活用品及帝王赐予的金敕、印鉴、封诰等珍贵文物。
2.大经堂
大经堂是拉卜楞寺的核心建筑,也是全寺僧众诵经、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唐卡和经卷,庄严神圣。正好我们赶上一位穿着红色僧袍小僧侣为游客讲解,才对殿内的佛像及壁画有了一个肤浅的了解。
3.闻思学院
闻思学院是拉卜楞寺六大学院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以佛学理论教学著称。这里是僧侣修学的地方。蒲团座位在佛殿内密集分布供僧侣日常修行和用餐。我们进去的时候正是僧侣们用餐的时间,他们安静的有序的坐在蒲团座位上用餐,我们安静有序的(没有人组织)参观殿内的设施:建筑、诵经席位、佛像、经架及宗教文物等。
4.酥油花展馆
酥油花展馆在文物陈列馆旁边的一间小屋。由于酥油花对温度要求很严格,所以开馆时间很短,为了表达对手工艺人的敬佩,我们快速浏览。
酥油花无论从造型还是颜色上都美的惊艳,但我更想说说制作这些奇花的手工艺人,他们被称作是 “指尖上的修行者”—— 他们以冰寒护温润,用掌心的温度对抗酥油的融化,把虔诚揉进每一缕色彩,将时光凝在每一片花瓣。那些在低温中诞生的绚烂,是他们用耐心与敬畏,在柔软的酥油里刻下的信仰,让冰冷的原料(是一种以酥油(黄油)为材料制作时在洁白细腻的酥油中调入各种矿物质颜料,然后进行各种造型)开出了永不凋零的精神之花。
有人称它为‘残忍花’。是因为酥油花制作过程需艺僧在严酷低温环境下持续工作,甚至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完成艺术创作。由于酥油的熔点极低(15℃变形,25℃融化),创作需在0℃左右的寒冷环境中进行。艺僧需反复将双手浸入冰水降温,保持体温与低温环境一致,这一过程导致手部冻伤、肤色异常等健康损伤。酥油花制作周期长达3个月,艺僧需每日忍受刺骨寒冷,频繁浸泡冰水引发冻疮甚至关节变形。部分艺僧因此终身留下健康问题。
这些酥油花艺术品,以酥油为骨、色彩为魂,将宗教故事与生活意象凝练成立体的视觉盛宴,既透着雪域信仰的庄严神圣,又彰显着手工艺人的极致巧思,是藏地艺术中 “以柔克刚” 的典范 —— 在低温中凝固的不仅是形态,更是对信仰的虔诚与对美的执着。
拉卜楞寺,一座神秘又震撼的寺庙。一个能让人心灵得到深度净化与宁静的地方。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带个导游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
中午十二点半和孩子们汇合出寺。赶往下一个景点刘家峡。下午六点多赶到刘家峡,被一个地导带往一个码头,七点乘观光艇游览了洮河与黄河交汇处,一睹清水黄河与浊流洮河的“半江碧水半江浑”奇观,以及刘家峡大坝。由于太晚,无法经水路探秘炳灵寺石窟艺术,只能赶往提前预定好的永靖县住地。
今晚住临夏市永靖县,打算明天赶到酒泉。在酒泉休整一两天,再前往新疆。
杨梅锦 2025/7/15永靖县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