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环境好,空气清新,又凉快,太舒服了。”初秋的清晨,在织金县双堰街道桂花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停车场,从武汉开着房车来避暑的王先生一家刚到织金,就被桂花社区优美的环境、凉爽的气候吸引,打算多玩几天再走。
凤凰湿地公园(张磊 摄)
桂花社区距织金县城仅6公里,因交通便利、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辖区内还有织金凤凰湿地公园,成为织金市民休闲放松的“后花园”。
近年来,桂花社区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大力发展旅游业,让桂花社区成为休闲娱乐、避暑乘凉的热门地。
“桂花”由来
从织金县城驱车前往桂花社区,沿途绿意盎然。一路上,大家都在猜测,这桂花社区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社区名字大有来头。”桂花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兴浩迫不及待地带着记者一行前去探寻“桂花”的秘密。
沿着公路行至桂花组,一块高2米、宽80厘米的石碑映入眼帘,正面写着大大的“唐桂”二字。原来,这是织金县政府命名的,意味着这里有唐朝年间栽种的桂花树。
背面的碑文记载,唐宪宗年间(公元805—820年),彝族默部首领穆阿扯举兵夜袭仡佬族东山部,杀其王巴慕蜡,将彝族势力扩展到了现在织金一带。为庆祝胜利,穆阿扯和夫人种金、银两棵桂树于此。每逢中秋,花开两次,八面飘香,遐迩闻名。
可惜的是,2013年8月初,因病虫害致树干空洞,这棵有着千年历史的“唐桂”“寿终正寝”。老树倒后,群众取原树枝培育新苗,择一株植于原树坑中,如今已枝繁叶茂。桂花社区也因唐代栽桂成林得名“桂花村”,村改社区后,延续了“桂花”之称。
除了“奇树”,桂花社区还有诸多名山好水、岩溶岩洞、新古桥梁。灶孔山、白龙山、马洞山、狮山等山峰形态各异;黑鱼洞、桂花泉、金鱼池等水域清澈灵动;起凤岩、老鹰岩、野猫洞、双洞等岩溶岩洞神秘莫测;积善桥、上寨桥、便民桥等桥梁横跨山水之间。
好山好水为桂花社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桂花”转变
“桂花盛开的时候,在上寨组都能闻到桂花香。上寨正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宜居宜业宜游改造项目,我带你们去看看。”罗兴浩一边走一边说。
水车
来到上寨组,群众交谈声、孩童欢笑声、溪水潺潺声相映成趣,路口大水车悠悠地转着,农家乐星罗棋布,宛如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居民冯广智开了一个小卖部,社区旅游业的发展让他家的生意越来越好:“暑假的时候,好多外地人开车来玩,都来我家买小零食和饮料。”
2024年,桂花社区着手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在上寨组修建停车场、公厕、广场、水车等设施,完成农房改造、串户路改造、管线入地、污水处理等项目。
“我们选择上寨作为示范点,有几个考量,这里距离凤凰湿地公园较近,此前已有几家成熟的农家乐,还能看到火车呼啸而过。我们打算结合本地文化,走文旅结合的路子。”罗兴浩说,为了留住游客,社区的亭子可以供游客歇脚乘凉,沿着观赏步道可以欣赏山水风光。下一步,该社区计划修复“起凤岩”文化遗址,依托起凤岩文化打造民族风情街;在桂花组打造“唐桂”文化,续写桂花故事。
“桂花”味道
今年春节前夕,桂花社区的砂锅鸡生意异常火爆。众多返乡游子驱车前来,只为品尝这熟悉的家乡味。山水间的乡村餐馆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不变的家乡味,加上焕然一新的环境,让归家的游子多了几分“新鲜感”。
2018年,织金县综合治理水利环境,作为织金河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子项目,总投资约12.95亿元的凤凰生态湿地公园率先开工建设。距离公园不远的桂花社区居民瞅准商机,纷纷将农家小院粉刷装饰一新,昔日靠种地养家糊口的农户,如今变成开门迎客的老板。
“坡脚农家乐”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其“独门绝技”引来不少食客一饱口福。老板冯克训说起自己的“砂锅鸡”,脸上充满笑意:“我家的蔬菜,吃的时候在地里现摘;豆干,是自家种的黄豆磨的;鸡是家里喂的土鸡,鸡肉嫩里透着香,滑而不腻。”
冯克训年轻时到处给人做帮厨,看着社区接二连三开起了农家乐,生意还不错,学到一些技巧后,也就“心痒痒”起来,但碍于自己腿脚有些不便,开农家乐的想法一再被搁置。
桂花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后,第一时间为冯克训申请残疾证,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允诺为他“招揽客人”。冯克训心里的顾虑被打消,将自家的民房改造成农家乐,专做“砂锅鸡”。
“环境整治好了,客人来了,不仅可以欣赏漂亮的风景,还能吃得更舒心。”冯克训说。
目前,桂花社区有农家乐10余家,年收入350万余元,解决就业100余人。此外,桂花社区聚集5家农家乐为代表成立“桂花土鸡砂锅鸡协会”,打造上寨组特色“砂锅鸡”产业。社区的十几家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挣三四千元,社区居民靠着“砂锅鸡”成功增收。
“唐桂”虽倒,新枝再发;岩洞犹存,桥泉未老。这个秋天,不妨来桂花走上一遭,感受桂花社区桂花香的惬意与宁静。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龙媛 龙华 张黎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