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范村位于山东济南章丘区南部,美丽的锦屏山下。曾是通往齐鲁腹地的古代官道,也是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塞。
按照导航的指引,我们误走进三德范村山石铺就的齐鲁古道,最后在好心村民的带领下,将车从仅能容一辆小车开过的城门洞中缓缓驶出,这一刻,我们仿佛从历史中走来。
驶过城门回首仰望便见“太平门”三个字,一对石狮蹲坐门前,鬃毛卷曲,眼神威严。清同治七年,村民为防捻军和土匪筑起三道圩子墙,太平门便是当年的防御要冲。太平门北面是玄帝阁,这座明清风格的阁楼式建筑高逾十米,阁楼下层的拱形洞便是昔日的齐鲁古道。青石板被千年的马蹄与车轮磨得光滑。令人称奇的是,玄帝阁与太平门合围出一座瓮城,这便是济南地区唯一的乡村瓮城。
从玄帝阁再向北,便是古村的 “一街十巷”。一街即中心大街,这里曾是章丘到莱芜的官道,“七百骡子八百驴,还有三百闲赶集” 的俗语,仍在诉说着昔日商贾云集的繁华。拐进太平巷,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的四合院多为土坯红瓦。三德范古巷悠悠,至今依然保留有齐家巷、东沟巷、陈家巷、太平巷、张家巷等十条主要街巷。行走其中,脚下是历史的厚重,眼中是乡愁的绵延。
太平门西侧的巴漏河纵贯南北穿村而过,河水潺潺流淌,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也孕育了古村的文化。在河西的戏台前,我们遇见了一位周姓老人。
老人娓娓道来,讲述着三德范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便是 “抬芯子”。“抬芯子” 是当地扮玩活动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表演时,身着精美戏服的儿童扮作《白蛇传》《西游记》《梁祝》等经典剧目中的人物,被巧妙固定于铁柱支架上,若干精壮男子抬起支架,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沿街前行。因其艺术形式酷似蜡烛灯芯,故而得名 “抬芯子”。2008 年,这项民间艺术成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向村南行百余米便是禹王庙,可惜朱漆大门紧锁,只能从门缝里窥见一角飞檐。这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庙宇,与玄帝阁同为山东省级文保单位。
村中一块立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的重修玄帝阁碑记,为我们揭开了三德范村名字的由来,也讲述了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齐国在此修筑长城,在城墙要塞锦阳关北侧设兵营驻扎,称为 “大寨”。而粮草场、兵器库、医疗场所等则设在三德范地盘的西南处,此处被称为 “小寨”。大寨兵营的饭菜,由小寨做好后,用小车每日三次推送,时间一久,人们便称小寨为 “三推饭”。大寨与小寨相隔虽不足五里,途中却要经过凶险地带。为了保障送饭安全,大寨兵营便先派探马侦察,确认无敌情后,再派快马送信催促送饭,于是,小寨又有了 “三追饭” 的称呼。后来,随着在此砍柴种田的人逐渐聚集,便在小寨以北建立了村庄,村名便称“三推饭庄”。直到 “智、仁、勇” 三达德的理念融入村落文化,才有了“三德范村”。
如今的三德范村内不仅有 3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 处列入章丘区文物保护单位,还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德范村也先后荣获 “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等称号。
来源:北京号
作者:荀永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