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这样一组数据,引起人们的关注: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同比增长20.6%;旅游总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
有人疑惑:旅游这是“爆”了吗?
有人振奋:中国进入了文旅的“窗口期”,春天来了!
近日,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宁夏旅游产业迎风破浪再出发,向着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全速前行”。这一次,宁夏文旅能否出圈成为“顶流”,我们存一份期盼、待一次花开!
8月25日,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在银川召开。
千里奔赴为“宁”而来,“塞上江南”有什么
细数宁夏值得一游的地方,感觉上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天下黄河富宁夏,形成了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3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18处不可移动文物和5667项非遗资源,托举了全国文化版图的宁夏高地;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须弥山石窟,以及沙湖、鸣翠湿地等景观,足以证明“塞上明珠”名不虚传;沙湖旅游区、沙坡头旅游景区、镇北堡西部影城,以及刚刚申遗成功的西夏陵,都是绝对拿得出手的重磅旅游产品。漫葡小镇、黄河宿集、昊然山居民宿等,能让人看见西部风光,也能感受时尚生活;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我引绿洲接长路》《阿那河畔》为“星星的故乡”宁夏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空中看宁夏,处处可见塞上江南的“绿”和“秀”。
阅海欢乐岛如今也是游客们必去的“打卡地”。
论旅游产业的成绩,毫无疑问,当下宁夏旅游业蓬勃发展、成绩喜人——
近五年来,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旅游花费分别由2020年的3429.54万人次、199.06亿元增加到2024年8129.78万人次、769.77亿元,年均增速24.08%和40.23%,旅游业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作用不断显现,成为彰显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但,如果找一个形容词来最直观地描述宁夏,让更多不了解这里的人对宁夏“怦然心动”,该怎么介绍?
比如,提到海南,就会联想到阳光沙滩、海岛风情;提到黑龙江,就是白雪皑皑、冰雪王国;到安徽看黄山,到山东访孔庙,到湖北登临黄鹤楼,到广西游桂林山水……就连我们的兄弟省区,也是特色鲜明:去陕西看兵马俑,青海观青海湖,甘肃体验敦煌魅力,内蒙古感受草原风情。
那么,来宁夏旅游的“关键词”是什么?
几乎所有来过宁夏的人都有个明显的感受:宁夏虽小,但却犹如中国的微缩盆景,南国的山水秀丽,北地的大漠孤烟,厚重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村文明,在这里都能体验到。所以,如果找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宁夏的大好风光,确实有点难。
而这个“难点”也恰恰一度是宁夏发展旅游产业的“痛点”:各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一度让景区各自为政,甚至互相竞争,而文旅部门“小马拉大车”,难以统筹协调,文旅产业发展虽日渐升温,但离“火爆”“顶流”总少了“临门一脚”的力度。
在今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针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宁夏各地旅游景区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差异化开发不足,难以实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的问题。
而今,这些难点和问题,都将一一破局。
近日召开的全区旅游发展大会,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要以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为实践路径,突出全景开发、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参与,着力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旅游业体系。
其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全域构建“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发展新局面,要把宁夏作为一个“大景区”——“面”上整合串联北部引黄灌区、中部于旱带、南部山区旅游资源,加快构建“一轴一廊一核三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点”上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建设旅游名县,支持县域和乡村发展“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的精品旅游,激活县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格局打开,以全局视野对宁夏旅游资源进行再梳理、再认识,以“一盘棋”思路对旅游产业进行再谋划、再部署,加强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产品全域开发、旅游市场全域营销,破除市县、部门景区之间存在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同质竞争等瓶颈制约,加快形成旅游发展利益联结、资源共享、要素聚合、市场共建等合作新机制,宁夏才能有能力、有条件将宁夏独具特色的这几张资源“好牌”打出“王炸”,真正将文化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
夕阳下的,中卫沙漠钻石酒店,美成一幅油画。
游客在沙湖上驾驶快艇,与红嘴鸥“比翼齐飞”。
“软实力”和“硬支撑”,其实拼的是“人情功夫”
人为什么要旅行?
用AI搜索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放松身心、开阔视野、寻找自我、满足好奇心、社交互动、创造美好回忆。
而在INS上分享旅游日志的人给出这样的答案:
“以前总觉得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全部,直到我走出去后才发现,原来人生有很多种活法。”
没有一个答案是与经济挂钩。
没有一个答案说,旅游是必需消费品。
但,实实在在的,有那么多人愿意掏出真金白银千里迢迢奔赴一个远方,只为了坐在山野间吹个风,只为了在陌生街巷里慢慢走。而在全国各旅游大省的GDP中,旅游业也实实在在贡献了好看的成绩。
那么,我们是否该反思:
当我们想要推进旅游业成为“顶流”,当我们想要吸引更多人来宁夏旅游,我们究竟该给“千里奔赴”“换个活法”的人们,提供什么样的感受?
旅游产业发展,盯得是“钱景”,但需要做好的,却是人的功课。
从空中鸟瞰沙湖,像一块碧绿的宝石。
每到夏天,阅海湾水上公园就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们来看看“顶流”是怎么做的——
2024年,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全年接待游客1.79亿人次。这个数据惹得不少省区“眼红”:哈尔滨就一个5A景区,旅游咋火遍全国了?
答案就在网友刷屏的弹幕里。
当今年1月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门口排起千米长队,游客们在零下25℃的寒风里裹着军大衣跺脚哈气时,当地文旅局长带着麦克风出现在冰雕前:“所有今天没进场的游客全额退票!明天增设暖房免费姜茶管够! ”瞬间,直播间弹幕刷过满屏“尔滨能处”!
更别提那些让人觉得带着“憨气”的小细节:据说,哈尔滨中央大街面包石地砖铺上防滑地毯,卖糖葫芦的大爷学会十种方言喊“宝贝”,而出租车司机李师傅后座常备暖宝宝,声称“南方小土豆怕冷得备着”。
如果说,诱惑游客们心动又能身动的是“诗和远方”,那么在旅游目的地,能够吸引人的,是一个地区的人情味儿。
而我们在谋划“旅游+百业”,谋划旅游产业链、旅游新业态的时候,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做有温度的旅游。
那么,在硬件设施上,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区、休息驿站、旅游厕所、通信网络、医疗救援等建设管理怎么样,有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孕婴童、残障人士和境外游客等出游需求?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方面,如何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以及,沙漠深度游、贺兰山文体游、酒庄度假游文化遗产游、城市休闲游、特色乡村游、红色研学游、生态康养游,这么多“tag”,要不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
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也不由地心中生出一份期待。
旅行的真谛,不是运动,而是带动人的灵魂,去寻找到生命的春光。
旅游产业发展的真谛,大概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是让四海宾朋来了舍不得走,走了还想再来,是让更多人在“他乡”、在远方、在心灵可栖息的地方,找到快乐、觅得幸福。
这里是“塞上江南·神奇宁夏”。这里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安居乐业的福地,是创新、宜居、美丽、文明、智慧的城市。我们相信,吸引天南海北游客们的,不仅有宁夏独具魅力的旅游风光,更有真诚热情好客的宁夏人,值得大家“来宁夏,给心灵放个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