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午后的邯郸道,阳光穿过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光影。街角“云奢城市民宿”的露台上,几位游客正就着一杯奶茶畅谈,屋顶露天影院的幕布还未收起,昨夜放映的老电影片段仿佛仍在空气中流转。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老街,如今正因为一批特色民宿的涌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温情。
“云奢城市民宿”的露台。
“十年前在星级酒店做管理时,我总觉得标准化服务少了点温度。”“云奢城市民宿”主理人许乐扎着低马尾,身着素雅亚麻长裙,正将一盘刚出炉的肉桂苹果派端给客人。这位曾手握星级酒店管理层职权的姑娘,三年前毅然辞职,一头扎进邯郸道的老街区里,开启了自己的民宿创业路。
她选中的是一栋建于20世纪的两层老旅馆,300平方米的空间里挤着10间客房,楼梯间窄得让人转身都困难。“白天这里是游客扎堆的热闹地,可一到晚上,好多静谧的角落都被忽略了。”
许乐带着一股“拆墙”的决心,敲掉隔墙、重铺管线、拆除冗余结构,硬是把10间客房缩减到6间,每间房扩至20到30平方米。有人劝她,多一间房每月能多赚五千多元,何必跟钱过不去?许乐却笑着摇头:“我不想让客人觉得是住快捷酒店,民宿得有家的感觉。”
装修的5个月里,许乐成了工地上的“钉子户”。从清晨7点盯着建材进场,到深夜对着图纸核对细节,墙面要选无甲醛涂料,浴室必须做防滑处理,连窗帘都得是防紫外线的。如今走进“云奢”,每间房都飘着淡淡的花香,桌上摆着许乐亲手做的下午茶——春天是草莓蛋糕配柠檬水,冬天是肉桂苹果派搭热奶茶,端午还会给客人准备迷你粽子。她还手写了《邯郸漫游指南》,把隐藏景点和老字号美食都搜罗进去,“好多客人通过抖音慕名而来,我想让民宿成为他们认识邯郸的桥梁。”
沿着邯郸道往南走,“城南旧舍民宿”的木门上挂着一串红灯笼,55岁的店主王宝正坐在门口跟客人唠家常。“这是我自己的老房子,去年‘十一’刚改成民宿,就5间房,图个热闹。”王宝是土生土长的邯郸道人,从小在这附近摸爬滚打,对每条小巷、每处老建筑都了如指掌。
去年刚开业时,一位邢台客人来住了几天,被王宝的热情和贴心打动。今年暑假,这位客人直接带着全家再来邯郸,还指定要住“城南旧舍民宿”。
“客人想逛娲皇宫,我就告诉他们早上去人少;想尝本地菜,我推荐的馆子准没错。”王宝说,开民宿不是单纯做生意,而是交朋友,现在不少客人都成了他的微信好友,时常还会聊两句家常。
不远处,“城里人家民宿”的装修正热火朝天,店主李林峰戴着安全帽,在工地里来回查看进度。此前,他在邯郸道开了多年养生馆,看着街上越来越多的游客,便动了转行做民宿的心思。
“邯郸道的人气越来越旺,大家来旅游总得有个舒服的地方住,我对民宿行业特别有信心。”李林峰笑着说,虽然还在装修,但已经有不少游客提前来打听开业时间,他计划今年“十一”正式开门迎客,要让客人感受到邯郸人的热情。
夜幕降临,邯郸道上的灯光次第亮起,“云奢城市民宿”的露台上,许乐正调试新研制的饮品;“城南旧舍民宿”里,王宝跟客人分享着邯郸的老故事;“城里人家民宿”的工地上,灯光依旧明亮,李林峰还在琢磨着装修细节。
如今的邯郸道,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民宿主,正用各自的方式讲述着邯郸的故事。他们把老房子改造成有温度的“家”,让游客在住宿之外,触摸到邯郸的市井烟火与文化底蕴。
本报记者 王梦洁/文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郝群英/影
“泊”得掌声一片
红绿灯智能导引、色彩分区快速寻车、保安日常隐患排查——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以精细化的停车服务,让游客从踏入第一步便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这背后,是智能技术赋能的“硬支撑”,是人文关怀流淌的“软温度”,更是部门协同规划的“长远谋”。从“有位停”到“停得顺、停得安”,其本质是城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的深刻转变,让“停车”这一高频小事,成为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邯郸道的实践表明:真正的城市温度,始于游客的“足下”之需,见于服务的“到位”之处。当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细微处,当服务的精度匹配上文脉的厚度,城市才能真正留住人、打动人。
这种以民生为本的治理智慧,让每一次到访都成为安心的邂逅,也让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在成为展示文明窗口的同时,更成为传递城市温情的纽带。
本报记者 郝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