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生万物》把屏幕里那个“宁家大院”拍得让人眼眶发热;更令人吃惊的是,原来那片院落就在一个真实的村落——红嫂家乡旅游区,而这里的客流已经从静默的乡间骤然被点燃,报道显示近期日均接待量已攀升至数千人次。这个数字像一声鞭响,问出一个直白的问题:一部剧能把一个村庄的命运,推入公众视野到何种深度?
把镜头拉近,红嫂家乡旅游区并不是单一的拍摄点,而是一个复合体: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保存完好的常山古村、影视服务中心与若干还原的剧中场景共同构成了这里的 “可看、可学、可体验”的旅游脉络。它既承载着红色记忆,也有为影视创作长期服务的“底盘”,多年来成为国内多部革命与民俗题材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与研学基地。这样的背景,让《生万物》出现后,游客的 “跟着剧去看原景、学历史”的动机变得顺理成章。
在剧里,镜头停在一块斑驳的影壁墙、一道狭长的石板巷、几扇斜着的木窗——这些细节让观众相信,人物的脆弱与坚强来自土地本身。现实中的常山庄村,确实保留着老石屋、石墙与石街,那些被生活磨亮的沟缝和台阶,像老照片里流出的光,叫人想去用手触摸它们的温度。多家报道也提到,景区把部分主场景按剧中样貌还原,甚至为研学团队设计了清晰的参观线路与场景打卡点,让“看剧”变成了“学剧、进景、体验剧”的现场教学。
影视能把场景放大,也会把矛盾放大。热度带来客流与收入,但也会带来节奏的改变、商业化的冲击与原住民生活的扰动。最近的报道里,有人把这里的热闹视为“机会”:研学团队、学生参观、影视游客纷至;也有人在问,如何在热闹中守住质朴?
当地的做法是把“研学”和“文化传承”放在显要位置:对剧中主场景进行还原的同时,景区面向学生群体开放研学线路,组织讲解与体验,让参观不流于打卡,而是带有教育意义的沉浸式学习。这样的安排既回应了市场,也把人文教育放在中心位置,至少为把旅游转化为文化消费与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
热潮里有生活的气味。报道写到,不少学生会穿上剧中服饰去走场景,游客会在院落前尝起剧里出现的煎饼、小吃,这些“触景生情”的瞬间,让影视里的细节回到日常:一道小吃、一次合影、一个学生低声念出的角色台词,都把政治记忆、家国情怀与具体的日子连在一起。与其把这些当作“消费”,不如把它看作文化记忆的可见化——年轻人通过这一场场“演练”,把电影/电视剧里的历史感,变成了他们能亲历的体验。
当然,冷静的考量仍然必要。一个地方被动地沦为“网红打卡地”与主动塑造为“文旅研学融合体”,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前者可能在短期内带来盈利,但很容易留下千篇一律的摊位和过度商业化的痕迹;后者则需要体系化的设计——保护古建筑的修复标准、合理的游客承载量、对本地文化传播的诚意与长期投入。多方媒体观察到,红嫂家乡在被影视频繁使用的同时,也试图以研学和红色教育为纽带,避免“只为拍摄而存在”的空洞印记。
更值得一提的是,“红嫂”这一群体与符号本身所携带的文化重量。红嫂并非十足的英雄叙事里那种抽象的旗帜,她们是带着农村口音、穿着布鞋、在艰苦年代里做出实际举动的普通女性。她们的故事之所以能被影视一次次回写,不只是因为戏剧性,更因为那份朴素的伦理与实感:在极端困境中仍有人性的互助与温暖。让更多人走进那些院落,理解其中的苦乐与选择,远比生产一条商业化的“红嫂手链”更能延长这份记忆的寿命。关于这些具体人物事迹的史料与纪念,早已在当地的纪念馆与口述历史中被保留,参观与研究可以是把这类记忆继续传承下去的方式之一。
对创作者来说,找到一个真实的场景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导演和美术可以在这里借来泥土的味道、门楣的斑驳、村民生活节奏里的宽度,把剧中的人物雕刻得更有血有肉;对游客来说,跟着剧走进原景并不是简单的“打卡”,而是一种被邀请去思考历史、乡愁与现实关系的机会。
若能把 “看见”变成“理解”,把“热闹”变成“守护”,影视热潮便不再是一次性的流量,而能成为推动传统与当代对话的窗口。
结尾处,不妨把视线放回那句在剧里回荡的台词:大地既是记忆的仓库,也是生活的底色。红嫂家乡因《生万物》被更多人看见,但它真正能留下的,不是游客合影时的快门声,而是人们在那条石板巷里慢下来的脚步,是有人在纪念馆里听完故事后眼里的沉默,是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时脑中开始转动的思考。影视让一处乡土被放大;真正让生命继续生长的,是当地人把历史当活着的课本,把文化当当下要培育的力量。
愿这股热度,成为一种温柔的注视——既能看见,也能守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