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华灯初上。8月21日20时,盐城市博物馆内依旧人流如织,柔和的灯光下,市民张先生正带着孩子驻足于昆虫展柜前,轻声讲解着甲虫的生活习性。“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带孩子来展馆既能避暑,又能在互动中增长见闻,这样的文化夜生活太惬意了。”他的感慨,道出了越来越多盐城百姓的心声。如今,随着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服务的深入推进,一座座文化地标在夜色中焕发新活力,为城市精神生活“加餐提味”,成为彰显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盐城市文旅、教育、财政等6部门联合出台《推动市直文博场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政策杠杆撬动公共文化服务升级。不同于简单的时间延长,这场服务变革更注重内涵提升:通过整合馆藏精品资源,创新“展览+体验”展陈模式,开发沉浸式夜游项目,构建起多元化文化消费场景,让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
暑期档的文化盛宴,成为检验服务升级的生动实践。全市15家公共文化场馆全线延时开放,新四军纪念馆、中国海盐博物馆、市图书馆等场馆夜间客流持续攀升,120余项展览、研学、夜游活动次第登场,为市民奉上丰盛的“文化夜宴”。其中,16个精品特展各擅其长,34个主题夜游活动亮点纷呈,“N+系列”“盐系列”等文创产品持续热销,新四军主题毛绒玩具、“博物馆小青罐”等文创爆款,让馆藏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日常生活。
在新四军纪念馆,“铁军夜校”的星空下总有年轻的身影。以“星空思政课”为载体,场馆创新构建“多维感知、知行合一”的教学体系,孩子们在情景剧演绎、历史场景复原中触摸红色记忆。“通过扮演新四军战士,我才真正明白课本里‘艰苦奋斗’四个字的分量。”参加活动的初中生王梓轩说。截至目前,暑期5期“铁军夜校”已吸引千余名青少年参与,成为家庭共学红色文化的温情纽带。
科技赋能让文化体验焕发新生。中国海盐博物馆推出的“登月”X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在虚实交织中穿越千年盐场,感受海盐文化的历史厚重;市博物馆在“马王堆汉代文物精品展”余热未消之际,接续推出“张大千·齐白石绘画作品特展”,并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1时,截至8月20日,暑期接待观众达28.7万人次,同比增长15%,沉浸展览与文创消费总额突破28.3万元。8月23日启动的第四届汉服文化月,更让传统美学在夜色中绽放光彩,活动将持续至国庆期间。
跨界融合则为文化场馆注入青春活力。市美术馆创新“苏超联赛直播+艺术市集”“毕加索特展+创意美育”等模式,精准对接亲子家庭与青年群体需求,暑期研学报名人数同比激增65%;江苏淮剧博物馆的“淮博有戏”演艺活动,53场精彩演出让传统戏曲在现代舞台焕发新声;市图书馆城市书房延时至23时的灯光,伴着图书分享会、24小时有声图书馆等活动,为夜读人点亮一盏盏温暖的文化之灯。
从白日的沉静到夜晚的灵动,盐城公共文化场馆的延时服务,不仅延长了城市的文化时长,更拓展了精神文明的培育空间。当越来越多市民在夜色中走进场馆,触摸历史温度、感受艺术魅力,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正愈发清晰,精神地标也愈发闪亮。
通讯员:赵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周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